GDP增速料在预期内 对经济底部判断仍有分歧

李晓丹2016-04-09 13:51

2016年第一季度经济学人调查

经济观察网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田栋  赵金玉 去产能与需求不足、中小银行风险防范与部分债务违约、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与去杠杆如何推进、突破国企改革难点与用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结构性改革与稳定信贷增长、鼓励民间投资与稳定汇率……这些问题在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中不断交错,与此同时各项改革落地速度也快于以往。

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当前宏观政策的重点。本季的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显示,45%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GDP增速进一步回落至6.7%;拉动一季度经济主力是投资,占比78%;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化解过剩产能和国企改革。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

 GDP 6.7%  经济底部仍有分歧

proxy.do

反弹,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多项数据在一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电厂煤耗同比跌幅收窄、PPI下跌收窄、制造业PMI用了7个月时间重返荣枯线之上,全年下半年对GDP拖累明显的房地产投资缓步上升。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将这些经济向好的信号称为“温和复苏迹象”,他认为一季度GDP增速为6.7%,这延续了整体的下行趋势,但3月的工业生产回升,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这是判断经济复苏的重要数据。

方正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杨为敩则通过三个数据来判断经济是否出现回暖,“目前部分高频指标显示经济正在企稳转好,比如高炉开工率、汽车销量、钢材订单都出现回升。钢材订单的回升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基建在企稳,另外一个就是房地产有所改善。”他说。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经济活动从3月开始环比反弹,但在1-2月疲弱增长的拖累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放缓至6.6%。”

本次调查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GDP增速为6.7%,27%认为增速是6.6%,15%认为是6.5%,另有6%认为会是6.8%。

不过,对于经济短期触底的探讨仍然存在分歧,最乐观的是今年一季度已经见底,占比23%;21%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二季度是底部,但仍有24%的经济学家认为要在明年一季度以后才会出现触底。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认为,一季度就是本轮经济的底部,而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底部仍需等待。”

对经济底部判断的分歧,中长期和短期经济问题重叠导致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工业增速的进一步下滑或反映了国企去产能开始有实质性进展,2016年全面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存量调整政策将决定存量运行的底部和反弹的时点。”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二季度经济运行可能趋稳转好。全年经济增长7%左右,呈前低后高态势。”

实际上,在与实体经济相关的数据出现反弹的同时,CPI的上涨速度也超出了预期。今年2月CPI同比涨幅达到2.3%,这是去年8月之后再次回升至“2时代”。

本次调查显示:39%的经济学家预测一季度CPI为2.1%,31%认为是2.0%,22%认为是2.2%,仅有6%认为是1.9%。而在影响一季度CPI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猪肉价格,达40%,蔬菜价格占比30%,货币政策占比14%,大宗商品占比12%,其他占比4%。同时,71%的经济学家认为年内CPI不会突破3%。

连平认为,一季度CPI为2.2%,影响CPI的最大因素是货币政策和猪肉价格。“尽管CPI 同比增速的数值可能较大,但并不表明经济过热。”苏剑说。

 二季度降准  财政重点投基建

proxy.do2

 

经济在3月出现回暖,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半年来不断加码的宏观政策效果显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稳定一季度经济中作用最明显的就是投资,占比达到78%,消费占比为22%。

与此结果相呼应的是,73%的经济学家认为一季度信贷总量将超过2万亿,84%认为M2增速在13—14%。此外,47%的经济学家预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10—11%。

投资扩大需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支撑,以政策刺激拉动投资如何在保持经济必要增速的同时避免经济过热,一直是宏观政策的“两难”。宏观政策效果的初步显现,也意味着下一步的政策挑战在加大。

重阳投资宏观分析师寇志伟就提到了这样两个未来宏观政策要重点考量的问题,一个是切实推进结构性改革,另一个则是控制信贷增长。寇志伟认为,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在二季度体现最明显的还是信贷。

本次调查显示,“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在二季度最突出体现在信贷(占比42%)和降准(占比35%)上。

今年前两个月的M2增速都在13%以上,连平认为M2全年增速为13.5%,略高于年初设定的13%的增速目标。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则提醒,货币政策要避免过度宽松和过分兜底导致债务更快速地膨胀。

从去年8月开始在投资上发力的财政政策,对于一季度的“稳增长”作用明显,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扩大基建投资(占比52%)、减税(占比31%);对投资流入领域的调查也显示,一季度投资进入的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是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占比高达69%。此外,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季度的财政收支压力继续扩大,占比68%。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国艳表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扩大消费的同时仍要保持必要的投资刺激。上海交通大学现代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的建议是,货币定向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要更加精准,利润政府收购存量房转做廉租房。高善文也表示,下一阶段应该加大货币和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

 资产价格普遍小幅上涨  

 

proxy.do3

 货币和财政政策投资加大在拉动经济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资产荒”再次出现;但是从资产价格来看,一线房价快速上涨、股市也在逐步攀爬。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祝宝良就指出,虽然资产价格在上涨,但整体资金并不宽裕,这就导致了对经济基本判断上的分歧。

    “需要花更多精力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比如房地产税、政策性住宅银行、消费信贷等,利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盘活资产。”祝宝良说。

工商银行资深研究员史晨昱也认为,在房地产加速去库存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两个问题:商业银行贷款证券化和盘活政府资产。

本次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下半年房价会小幅上涨,22%认为是小幅回落。对应下半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44%认为增速持平,在3%左右,34%认为会出现好转,增速超过5%,另有22%认为增速会下滑至2%以下。

对于年底前A股的走势,43%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在3000—3500点这一区间,31%认为是2000—3000点,20%则认为是3500—4000点,6%认为会超过4000点。

高善文认为年底前股市会在2000—3000点之间,连平则认为是3500—4000点。

此外,41%的经济学家认为热钱会继续流向发达经济体,22%认为是流向新兴市场,32%认为是在两者间快速转换;51%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外储会维持稳定,但也有43%认为将出现明显缩减。

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命志认为,外汇储备会出现减少。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认为,应该鼓励民间投资、以市场化手段稳定汇率。

中信银行总行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表示,“二季度是2016年要重点观察的一个季度,无论是股市、贵金属还是外汇都有一个相对容易操作的时期。”对于大宗商品的走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会小幅回升,34%则认为是继续下跌,另有29%认为是大幅波动。

随着外围股市根基动摇,避险需求上升。71%的经济学家认为黄金在年底前会收于1200—1500美元这一区间,27%认为会回落至1000—1200美元。同时,认为股票可能是今年波动最大的,占比达46%,大宗商品占比34%,房价占比10%,黄金占比6%,美元和债市各占比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表示,需要关注外商投资的变化。

调查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加息最早是在今年9月,25%认为是在今年年底。

 防范金融风险  力推国企改革

 

proxy.do4      

在这一季度问卷调查中,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接下来受政策调整影响最明显的领域是房地产,占比达到了76%,另有19%认为是金融,消费仅占3%。

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刘亚欣和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伍聪都认为是房地产,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则认为,受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基建投资。

在汪涛看来,信贷扩张、地方政府集中推动地产去库存、决策层加快公共项目审批等因素支撑了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长回升。不过,高善文也提醒,要注意三线以下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和投资情况。

房地产去库存只是当前经济主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中的一个,大量的无效产能和僵尸企业以及由此牵扯出来的债务问题,正在给经济施加压力。

本次调查中经济学家对去产能何时完成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印证了当前经济中的上述担忧。问卷显示:45%的经济学家认为去产能还需要3—5年,29%认为是2—3年,还有14%认为是5年以上。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所长汪同三认为,去产能何时完成是要看目标定的是多少。

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淘汰过剩产能已经成为当前的经济结构改革的重点,这一选项的占比高达33%,紧随其后的则是国企改革,占比32%,此外,土地改革、金融改革、价格改革分别占比15%、11%、9%。

祝宝良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要重点关注金融风险。“经济减速换挡过程中,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风险,目前要防止银行系统、股市、债市和货币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他说。

经济观察报首席经济学家、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在防范银行、民间金融等金融风险外,还应该完善就业、养老等保障体系。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应该利用市场化手段化解产能过剩。

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认为眼前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将国有企业改革与去产能、不良资产处置、债转股等结合起来,真正搞活国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贺力平也认为,今年要防范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局部经济回落、部分债务违约这三个风险。潘向东表示,今年经济要关注企业债务和银行债务这两个风险,同时,要加快对债务处理的进度和国企改革进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