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出结果,但中国经济真的转向了吗?

张向东2016-04-14 20:5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向东 4月15日,也就是明天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将发布2016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在经历过低于预期的一二月份、超预期的三月份之后,一季度中国经济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轨迹?政府对当前经济的判断究竟如何?在货币猛增、去产能领域债务违约不断爆发、去库存领域房价暴涨的背景下,下一步政策操作思路究竟如何?这些都是各方去关注明天统计局新闻发布会的原因。

尽管目前数据尚未发布,但透过近期高层和各方释放的信息,可以判定:一季度经济运行同比将继续回落,但将好于预期;相比令人揪心的一二月份,一季度尤其是三月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都将出现明显好转。

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召开营改增专题座谈会和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在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定调当前的经济形势称:“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增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因素增多”。

在当天的部分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参加的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认为,投资、消费、企业效益等重要经济指标和一些先行指标出现积极向好变化,超出预期,市场信心增强,特别是新动能成长对抵消传统动能减弱、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不断显现。

在稍早前的3月20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称,一季度将能够实现开门红。

这些信号都意味着,明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一季报,将会出现不少亮点。经济观察报近期对来自投行、券商和政府部门的经济学家发出的75份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经济学家中,有45%的人认为一季度GDP增速为6.7%。整体看,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相比,也许GDP将继续下滑,但增速基本平稳,经济运行尚在合理区间。

这样的增速来之不易,这背后是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超过1万亿的“专项建设基金”(可用做项目资本金),以及今年一季度被普遍预期超过5万亿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季度回暖的基础仍不坚实,而二季度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风险依然较大。

在4月11日的总理座谈会上,李克强表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际环境中新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增加,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困难,一些领域风险不容忽视。”而参加座谈会的部分省市主要负责人则认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还需加码发力。”

决策层这种谨慎的态度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为什么一季度GDP同比继续下滑,但仍说好于预期?

核心原因有两点:1、2015年年底时,市场普遍对中国经济的预期较低;2、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走势,出乎意料地“不容乐观”。

企业层面:2016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 %,这个数字是最近两年来的最低点,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比2015年11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1%。这意味着,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工业企业经营普遍困难,并且有逐步恶化趋势。

外贸方面:前两个月出口形势更是急剧恶化,1月当月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为-11.2%;2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5.4%。

投资方面:2016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800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2%。从环比速度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83%。虽有小幅回升,但到位资金同比增长仅有0.9%,而2015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到位资金增速6.7%。这意味着,今年前两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为-5.8%!

如果仅从1-2月份数据看,在政策不出手的情况下,2016年一季度GDP降至6.5%以下将会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在1、2月份数据相继出来之后,政策开始明显发力。主要由以下几个表现:

1、基建投资力度加大。国家发改委加大了一些重大投资项目的下达力度,节奏也明显加快。有消息称,从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重大投资项目专项建设基金下达了1.2万亿。

所以,三月份经济开始明显好转。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2月份的负增长,到了3月份变为正增长3%以上。这是出乎预料的。

2、房地产政策开始松动。为去库存,自今年2月开始,各地开始频繁出台政策,为房地产市场松绑,一些地方的购房政策甚至可以用“刺激”一词形容。在极度放松的政策环境下,房地产市场开始活跃,一些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新一轮的房价暴涨,除了一些库存极大、需求长期疲软的三四线城市之外,房地产开发商拿地、投资、开发、出售的节奏都明显加快,这在一二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

可以看出,房地产再次扮演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中国每一次经济的上涨中,房地产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00年的经济筑底拉涨,到2005年的经济过热,再到2010年的经济V型反转,房地产都是关键因素之一。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房地产之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此重大,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几乎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具备产业链长、资金密集、消费和投资功能合二为一、市场化程度较高也是民间资本无障碍投资的行业。尽管眼下面临去库存压力,但可以预计,整个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周期内,房地产仍然将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之一。

3、随着美联储暂缓加息信号明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逐步上涨,进而带动了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上走以及企业效益的回升。在面临巨大去产能压力的钢铁行业,表现尤甚。更为直观表现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连续17个月低于50%以后,3月份迎来了明显反弹,大幅回升1.2个百分点至50.2%,终于重回荣枯线以上。

4、大规模货币投放。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有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被普遍预期将超过5万亿。而在货币投放大增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出现温和上涨的苗头,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财政和货币的双重发力下,到3月份,各指标均出现明显反弹。其中:出口却实现了18.7%的超常规、超预期增长。3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6%,增速同比回升7.8个百分点。工业利润预计也将有不小幅度的提升。此外,消费整体稳定,服务业增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因此,尽管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仍会有所回落,但要看到,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3月份能够实现如此好转,已是万分不易,出乎预期。

不过,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区域分化、行业分化、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东北等对传统产业过度依靠的省份和地区依然增长乏力,钢铁、煤炭等严重产能过剩产业,经营困难加剧;但快递物流、生物医药、快速消费品等一些符合市场需求新兴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往好了看,这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态势进一步延续的表征;但谨慎一点看,这也意味着,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加剧。

整个一季度,“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初战告捷。具体表现:房地产库存在下降;钢铁、煤炭产量在下降;企业负债率有所下降。不过,代价是政府债务率在上升。

这也与此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政策思路相符合,即:通过政府债务的适当加杠杆,来为企业去杠杆。因此,政府债务率略有上升,亦是情理之中。具体表现:基础设投资项目的专项建设基金投入、为解决产能过剩行业的职工安置问题推出的1000亿财政准备等等。

因此,综合结论是: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但是否就此企稳向好,尚需观察。中国经济的L型筑底仍未完成,二季度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存在。用总理李克强在座谈会上的话说就是:经济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二、二季度经济运行走势和政策预判

每年二季度对于中国经济的全年运行而言,尤为重要。历史上如此,今年更是如此。经济观察报综合各方面政策信息,就经济走势而言,有以下四个结论:

1、GDP仍将保持在6.5%-7%的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绝对不会滑出6.5%的底线。

2、蔬菜、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乏力,但物价整体上涨势头温和。局部通胀需警惕,但滞涨不足为虑。

3、就业压力不容小觑。压力来自两方面:大学生毕业季的到来,以及部分行业去产能的深入推进。

4、3月份“非正常”、超预期的出口回弹,不具备长期向好条件,震荡波动态势继续延续。

就未来政策操作而言,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财政政策发力势头不会减,甚至有很大可能继续加码。

考虑到高层“经济向好基础还不牢固”的研判定调,财政政策仍将继续发力,国家发改委对铁公基和一些新兴产业等领域重大投资项目的下达力度不会减。同时,随着营改增、去产能、去杠杆等任务的推进,政府财政赤字将会进一步加大。

2、货币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

为配合财政政策和市场需求,货币投放仍将延续高增长势头,不过规模和力度会小于1月份的天量表现;为配合去产能和结构调整的任务,货币投放也将呈现的行业分化和企业分化态势。

3、降息降准的概率进一步降低。考虑到美元加息可能性的不大,人民币汇率基本面进一步稳固,用周小川行长的话说,“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

4、在财政货币双向发力、经济运行整体能够稳中向好的前提下,重点领域的改革措施将会相继推出:这包括国企改革、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价格改革等。

最后,是关于股市、房市和债市的3个预判:

1、股市:与“满血反击、进攻进攻再进攻”的任泽平老师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二季度股市小幅回暖震荡的可能性较大,3500点是考验点,也是分水岭。

2、房市:整体回暖上涨,一二线城市将成主力。

3、债市:在频繁出现违约事件、国家队金身被破的背景下,债市整体将进一步承压,震荡将进一步加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