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困局

刘淄川2016-04-21 17:44

刘淄川/文

曾有“铁娘子”之称的巴西总统罗塞夫,正在遭遇她政治生命中的滑铁卢。目前在推进之中的弹劾案不仅令这位巴西历史上的首位女总统无限烦恼,也是巴西整体困境的某种折射。而且,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而言,本世纪以来巴西从繁荣到衰退的命运大逆转,也足以构成某种重要的警鉴。

在几年前巴西飞速发展时期,国际舆论对其不吝赞美之词,纷纷将其评为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国家之一。巴西为了展现自身国际实力的增强,又相继申办了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根据巴西政府最初的构想,这两次盛会将标志着巴西在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崛起之旅全面完成。讽刺的是,申办成功之后,巴西经济就开始走下坡路,2014年世界杯期间的抗议潮已经暴露了巴西的潜在危机,而今年的奥运会筹备对巴西政府更是构成艰巨的挑战。

4月11日,巴西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表决通过了支持弹劾罗塞夫的报告。投票结果是38票赞成,27票反对。根据巴西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弹劾案就有可能在众议院进行表决,而如果获得2/3的多数支持就可以通过。不过接着弹劾案还需要进入参议院,经历复杂冗长的程序,其中还有许多变数,罗塞夫还有不少牌可以打。所以,虽然突进迅速,但这起弹劾案距离最后的尘埃落定还有很大的距离。

巴西众议院有513个议席,弹劾案需要赢得342席支持才能通过。本来,执政党巴西劳工党领导的执政联盟拥众议院多数席位,可以轻松挫败弹劾案。但在执政联盟分裂之后,罗塞夫政府的政治掌控能力大大下降。在3月底,巴西最大政党民主运动党与罗塞夫分裂,退出执政联盟。在此情况下,罗塞夫需要巩固执政集团并拉拢其他党派,才能在同试图把她拉下马的政治力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尽管罗塞夫的支持者指责反对派不过是借机生事,是想搞一场政变,但罗塞夫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把柄落在对手手中。巴西反对派力推罗塞夫弹劾案的理由之一是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巴西石油公司高管被指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收受贿赂,向官员提供政治献金,沆瀣一气,总涉案金额高达40亿美元。在巴西司法机关针对该案开展的“洗车行动”中,目前为止已有数十名政界和商界人员被捕,甚至名望颇高的巴西前总统卢拉也被“预防性逮捕”。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罗塞夫被卷入了腐败事件,但此事严重打击了民众对执政阶层的信心。

弹劾者还指责罗塞夫在2014年竞选连任时对政府账目作假,未经国会许可向国有银行举债,以履行她在竞选连任时做出的增加开支承诺,以及她隐瞒去年巴西经济的衰退程度。罗塞夫及其支持者辩称向国有银行举债是合理的政府财政行为,指责对手借题发挥。

双方的这场争吵应该还会持续下去。

不过,与这场争吵的细节及罗塞夫的个人政治命运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整个巴西经济目前已经陷入的不良境况。应该说正是无比危险的经济形势导致罗塞夫的支持率大降,甚至跌落到了个位数。3月13日,巴西各地爆发大规模示威,要求弹劾总统罗塞夫,示威者数量创下了新高。据警方统计,约有300万民众参与,其中140万人在圣保罗,100万人在里约。

然而情绪归情绪,巴西经济问题的根源和出路何在还需要冷静的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塞夫是巴西前总统卢拉的弟子和接班人。卢拉领导的劳工党在2003年开始执政时,刚好赶上国际大宗商品出现繁荣潮流,而巴西的石油、铁矿石、农产品等都是传统的出口强项。这一波繁荣大潮带给巴西大量的出口收入,激发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2003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巴西经济增长表现抢眼,最低的年增长率也在3%以上,最高时达到6.5%。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曾一度有人担忧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受冲击,但巴西直到2010年仍然取得7.5%的非凡增长率。

然而,在这一轮高增长期间,巴西经济的许多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由此埋下的隐患导致2010年之后其经济一落千丈。现在回头来看,2008年之后两年的高增长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

巴西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在21世纪前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巴西政府本可以努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但这个良机已被错过了。

而在消费经济上,巴西经济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与之相比,秘鲁、智利、墨西哥等国家的经济具有更多的外向性特征,因而其消费市场更加多元化,也更能抵御经济波动的冲击。但巴西缺乏这样的意识,所以在其经济所依赖的大宗商品市场走向低潮时,出口收入锐减,遭受到强烈的冲击。

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期,巴西并没有进行彻底高效的市场化改革。1980-1990年代,新自由主义大潮席卷拉美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已经完成了民主化转型,再加上冷战结束后自由市场模式得到的推崇,许多拉美国家都推进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等市场化改革。但是,巴西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它们与政府关系密切,往往能够得到政府在信贷、用地等方面的补贴。依靠这种主动扶持的政策,巴西培育了一些规模庞大的国企,如巴西石油公司、淡水河谷公司等。但正如巴西石油公司丑闻所显示的,这种扶持模式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腐败寻租空间。在经济走向下行期之后,国企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如巴西石油公司出现的巨大亏损,这与腐败丑闻共同激发了大众的怒火。同时,在国际贸易方面,巴西继续推行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这些都不利于国内私营产业的发展,损害了巴西经济的活力。

在卢拉执政时代,随着高速增长带来滚滚财源,巴西政府推行大规模的社会发展政策,推动减贫,大举兴建基础设施,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鉴于在拉美广泛存在的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一些推动社会公平的措施有其必要性,但巴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公共开支浩大与债务积累的问题。政府赤字占GDP的水平大增,超过许多拉美邻国的水平。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到了罗塞夫执政时期,经济下行,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入承压,而政府开支有其自身惯性,难以轻易下调。罗塞夫曾任命“财政鹰派”若阿金·莱维为财政部长。莱维主张恢复财政盈余,而这显然是不受民众欢迎的,迫于压力莱维在2015年底辞职。但巴西的财政困局不是靠换财长就能解决的。

目前巴西正在面临的是一场全面的经济危机。这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全面萎缩,2015年巴西经济负增长3.7%,而且在今年看不到任何好转前景。同时,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导致面临资本外流压力,而美联储正在考虑的加息会让问题更雪上加霜。

经济困境强烈影响巴西民生。在卢拉时期,很多贫困阶层升入了中产阶级,但目前随着失业的加剧,不少中产阶级又跌入了贫困阶层。在经济减速期间,政府无论如何总需要削减开支,而这两个阶层是受冲击最大的,这也严重削弱了罗塞夫的执政基础。

从拉美整体来看,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近20多年取得的政治多元化、经济高速增长、民生改善等成就,曾让人觉得拉美正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和民粹主义的困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但巴西当前的境况提醒人们这场历史转型远未完成,沉重的阴影依然笼罩在拉美大地之上,拉美还可能经历新的波动。

这对于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警鉴是,执政者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心态,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在经济繁荣时期必须尽快推进,以较小的代价实现结构性的转型,因为,这样的良机稍纵即逝,推迟的改革必将付出更为巨大的成本,不仅意味着更艰巨的经济挑战,甚至还意味着社会动荡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