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万科输了

社论2016-07-02 08:23

经济观察报社论 当万科控制权之争被异化为一场全民娱乐,当企业家王石和他的私生活变成津津乐道的谈资,人们对万科的关注就可能走样——很不幸,这正是我们面对的现实的一部分。任何人在这件事情上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不管有没有利益关系。我们愿意看到理性的思考和建设性的讨论,这应该是这场公司控制权之争赋予我们的最大价值——除了对万科这家公司所持有的祝愿以外。

如果耐心地回顾万科的历史,我们本该承认这场战争迟早都会发生,不是宝能,也会有他者。身为万科精神领袖和董事长的王石,的确有可能在更早些时候未雨绸缪,通过精巧的设计保证万科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延续。这并非不可能,而是为一系列公司实践所证实。但若非如此,当万科之争中的当事各方同时面临情理法的考量时,尊重既有规则必然是第一选择。

只有规则对所有玩家都适用。规则之下,宝能不能回避这样的质疑:收购万科股份是否依法合规,资金来源是否经得起追溯和查验?华润不可推脱是否与宝能为一致行动人的诘问,若有依照程序对万科管理层的询问甚至指控,万科也有说明和自证的义务。若这些都没有争议,即使我们以理性判断,认定某一方的动议绝非出自良善或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恶果,我们寻找可能的应对和解决方案,也无法脱开规则本身的约束。

过去20余年中,万科一步步登顶最大房企,赢得了股东价值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也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的标杆。毫无疑问这离不开王石和郁亮管理团队,我们还相信,这也决然离不开现在正被一些人鄙视的,那种叫做情怀的东西——任何一家伟大的公司都绝不仅仅是财富意义上的。这种争论7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当德鲁克在 《公司的概念》一书中力证大企业具有的社会属性,坚持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时,邀请德鲁克调研写作这本书的通用汽车公司CEO斯隆,愤然写下了另外一本书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他相信企业和企业家唯一应该考虑的就是股东回报。

企业家的情怀值得珍视,有时候这很可能是一家公司伟大或平庸的分野。一如我们此前所主张的那样,一家公司一经诞生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如何保证这家公司实体创造更多的财富,以至于实现基业长青,价值很可能超越了股东短期利益乃至利益相关者的考量。基于此,没有人愿意看到万科从此沦为一家平庸的公司,试问如果这家叫做万科的公司输掉了,覆巢之下,究竟有谁可以独赢?所以,我们愿意看到有关各方真正从“为万科好”这样的目标出发,审慎权衡并积极寻求妥协之道。但如果有人倾向于相信,为了实现这样的良善意愿,可以打破既有规则,将观察与讨论的天平彻底倒向情与理,我们则无法接受——这样的辨析并非毫无来由,一些评论者表达的言论虽未明言,类似的心念早已跃然纸上。

我们明白,在程序正义之下,资本的力量有时可能导向破坏性的结果。规则本身的漏洞,也可能让资本玩家穿越一家公司防范稀疏的护城河。但谁有权力可以因此宣告,将既有规则放在一边会是更好的选择?有些观察者认为,既定规则存在漏洞并已经被利用,博弈的结果很可能超乎所有人的预期。他们探寻在现有框架外寻求解决方案,以保全万科这家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可能性。但我们担心的是,一旦规则本身可以借某种名义被穿透,今天我们相信情怀是正义的,明天也可能相信暴力是正义的。

没有谁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用来维护万科价值的方式,如果动摇对于规则本身牢不可破的信仰,最终还会损及万科乃至其他中国公司的价值。毋庸讳言,中国公司治理并不成熟,这不仅体现在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也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在这场万科控制权之争中,分歧所指始终在证明这一点。比如企业家之于企业的价值,比如管理层控制是“恶”的一种,又或者只是一种公司治理安排,再如独立董事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对这一系列命题的答案构筑着中国公司治理的认知和观念基石。有理由期望,这将成为一场真正的公司治理运动的开始,并推动整个公司法律体系的演进。但是如果我们以为了万科的名义,让万科之争最终脱离董事会里的战争和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则为了万科,最终一定会以对万科的伤害结束——如果市场输了,万科也不会独赢。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