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究竟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

陶舜2017-02-12 09:50

经济观察报 陶舜/文 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备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在节目中PK诗词名句背诵的技术。这档节目接近了普通人与诗词这个文艺形式的距离,也因此引起了许多共鸣和讨论。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电视节目,不必做过多的拔高,认为诗词的春天来了;也不必委曲求全,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中国诗词大会》的确是成功的节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收视率极为可观。我也爱看这档节目,对它把背诵这种孤独的审美活动做成活泼的娱乐竞赛活动,非常佩服。然而实事求是地看,如此优秀的收视成绩光靠节目好看还不够,与节目在春节黄金时间放送以及央视首屈一指的覆盖率也有关系。就像春晚年年火爆,并不一定是它办得有多好,而是全家人难得团聚在一起,一起看电视就是最普通的集体娱乐活动。看什么好呢?央视当然是首选。《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在国外恐怕是收视率的毒药,在中国却是收视率的补药。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记诵学习的传统,在文史领域这种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至少入门阶段非常奏效。这套方法演变至今就是在文科领域的死记硬背和理科领域的题海战术,并且在中国包括中考、高考、考研、艺考在内的所有升学考试中长期得胜。但外国人可能就会一头雾水,背这些东西干嘛?搜索一下不就找到了吗?这档节目的一炮而红显影了一种中国式的时代悲哀,那就是应试教育、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思维在民间有深厚的土壤,早已内化为很多人的行为习惯。

超群的背诵能力是有值得欣赏之处,但在数据化极为普遍的现代社会,良好的理解、分析、推理和创作能力才真正值得赞赏。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不要忘了,我们的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从网站设计到商业模式都是抄袭外国的。拿来主义有时也算是一种借鉴式的创新,但伟大的创新一定是从0到1,打开一片新天地。

诗词大会虽是一个成功的娱乐节目,但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外,比如背诵的范围以中学教材为重镇,诗歌的选择也排斥了现代诗。过度地附会其中的文化含量,并不合适。它正好烛照出当前形势下中国优质文化节目的缺失,连一个背诵大会也能够火速窜红。哪怕就是背诵,也是一门专业,中国的播音艺术领域有一大批专业人才,许多老一辈的演员和播音员都具备极高的朗诵技巧和艺术感染力,比起那样的播音艺术欣赏,人们为什么要听明显缺乏训练的“人肉复读机”?哦,因为他们更平民化,分明就像你我他。所以,这是一档接地气的平民娱乐节目。

当前,文化复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们究竟要复兴什么样的文化?古代的东西并不都值得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被称为糟粕的那些部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违背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的那部分。即使是古代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也应当批判地继承,才是为我所用。文化复兴不是要搞文化复古,不是要做古人的翻版,其词眼在于一个“兴”字。今天这个时代,“兴”的意涵可以理解为“兴旺”和“创新”。诗词背诵当然值得做,但如果止于对背诵的赞叹,未免失之浅薄了。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长期以来都有自己的诗词创作大会,留下了大量的获奖作品。诗词背诵大会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借助央视的影响力,势必掀起一波全民诗词热潮,这是一个契机。希望这样的文化热潮能够长期保持下去,进而聚集成为一股扎扎实实的文化和国家竞争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