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杠杆收购,缰绳紧了!

李晓丹2017-07-23 21:58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企业做海外投资风险自担,但是问题是:钱不是自己的。

近日,关于中国企业大举海外并购,两场官方发布会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关注,来自发改委和外管局的新闻发言人提出了相同的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7月18日,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严鹏程表示,发改委将会持续关注对于房地产、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等项目中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并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7月20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表示,支持企业投资和经营“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国家发改委和外管局几乎同时点名企业非理性海外投资,而且被重点提及的领域均是房地产、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这绝非巧合。

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欧美的投资几乎都是绕着不动产和文教娱乐行业打转,酒店、影城、体育俱乐部更是扎堆的重点。这种异常迅猛的海外投资,有两个问题被相关部门盯上了:一是,巨量投资加大了资本外流风险;二是,投出去的钱加了杠杆,相当部分来自于境内银行贷款,一旦海外项目出现问题,加上去的这部分杠杆就会反噬银行,增加国内金融风险。

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出境并购超过1800笔,总金额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已经完成和过户的总金额超过1万亿元。

来自胡润研究院的数据则显示,在去年中国跨境并购前100强案例中,涉及不动产以及文教旅游的并购案例有16例,总金额达250亿美元。其中安邦保险、海航集团、万达集团以及中国人寿分别有2例,中欧体育投资管理公司收购AC米兰99%股权在百强跨境并购案中排名第80位。

相关部门此时连续对企业海外杠杆收购做出警示,并且强调国家海外战略投资与企业自行海外投资在投资领域和资金杠杆上的差异,就是在明确传达这样一个信号:海外投资该支持的要支持,该限制就要限制。

相较于国家战略投资领域的差异,相关部门的警告更多地是要预警那些在资金上过度或者大量使用了杠杆的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杠杆风险不能传到国内,这也意味着,接下来国内金融机构将给海外投资项目的金融杠杆勒紧缰绳。

房地产企业的海外投资就是这一轮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非常值得玩味的典型。从去年开始,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收紧以及国内金融去杠杆日渐紧迫,保证资金链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头等大事。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路径主要就是两条,一条是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条则是到股市融资。有两组数据显示出房地产企业融资压力正在加大:2016年,A股136家上市房地产公司总负债达到4.92万亿,而今年上半年在港股IPO的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房地产企业。

这样的资金压力同时也来自于国内流动性的调整,清理银行理财、委外力度加大,再加上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企业在银行融资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理财收益占上市房地产公司净利润50%的公司有16家,这说明,在国内金融去杠杆、海外投资监管力度双料加码的情况下,风险在银行与房地产企业之间的传递可能是双向的,而最终承担风险成本的还是房地产企业。

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重申,金融要进一步回归实体并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提法——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结合上述两次发布会对海外投资“有保有限”的态度,不难看出,金融去杠杆正在从规范融资向整顿投资深入,正在从清理银行业务向推动银行业务模式转型深入。

这对于海外杠杆收购来说,收紧缰绳仅仅是个开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