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轮融资总额高达1.8亿美元,这家二手车电商却为何拒绝加入“烧钱大战”?

耿慧丽2017-11-02 09:39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耿慧丽  对于二手车领域而言,“烧钱大战”似乎是必经之路。无论是电视、网络的视频广告,还是楼宇、地铁里的平面广告中,二手车电商的身影都颇为活跃,似乎只有加入这场战争,才能证明自己的“江湖地位”和业务蒸蒸日上的良好状态。

但也有人不这么想。刚从投资机构那里获得8000万美元融资的天天拍车,其创始人兼CEO汪薇薇却不打算大打广告。

10月30日,天天拍车宣布获得C2轮8000万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兴业银行领投,汉富、信金等投资机构跟投。此前,天天拍车已获得C1轮融资1亿美元。至此,天天拍车已完成C轮融资,总金额达1.8亿美元。

官方资料显示,二手车线上拍卖平台天天拍车于2015年9月正式成立,核心业务是帮助个人用户高价快速卖车,A+B轮融资7300万美金,由易车网、腾讯、软银中国、海纳亚洲等联合投资。2016年11月,天天拍车获得C1轮融资1亿美元,投资方为兴业资管、高达投资、易车网、腾讯、软银中国及海纳亚洲等。

不管是C轮融资的金额,还是成立以来的融资总额,天天拍车均创下二手车C2B拍卖领域融资规模之最。二手车电商领域的创业项目众多,近期也不断传出二手车电商创业项目倒闭的消息,天天拍车何以获得资本的青睐?

还是看数据说话。虽然成立不过两年多,天天拍车发展迅猛,依靠高效的标准化服务运营体系、领先的技术能力、业内长年的扎根经验能力,在C2B二手车电商中一路领跑,单月交易量是第二名竞争对手的2倍以上。

目前,天天拍车已在全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线下交易服务中心,2016年最高月交易量超过1万辆,2017年上半年交易量同比增长200%左右,在上海、苏州、成都等城市交易量遥遥领先。以上海为例,天天拍车交易量已占到整个上海二手车交易总量(包括线上、线下)的10%左右,领先于所有二手车电商。

相较于C2C直卖模式以个人与个人交易为主、主力覆盖本地市场,天天拍车代表的C2B拍卖模式,则以二手车跨区域交易为主,全国竞价。天天拍车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国各区域之间二手车价格不透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顺应了二手车全国大流通的时代潮流。天天拍车的全国跨区域交易网络,转籍交易约占6成,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二手车跨区域流通平台。

汪薇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二手车电商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一方面,主要玩家已经进场,行业入门门槛提高,新玩家很难入局。另一方面,二手车电商的分化发展趋势渐明。规模较小的玩家逐渐衰落,直卖、拍卖等几大模式均已出现一到二家行业领先者,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但同时,市场碎片化的状态依然很严重,正在不断的整合过程中,目前没有一家可以做到通吃。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哪种模式,二手车电商最终的比拼都脱离不了车源、效率和成本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成功获得大笔融资的天天拍车准备如何花钱?和瓜子、优信等二手车领域的电商平台相比,天天拍车的知名度并不高,它是否会来一轮全方位的广告轰炸?

汪薇薇却表示,并不打算这么做。“天天拍车暂时没有全国性、全平台的大规模广告投放计划。广告是获取客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广告的投放要看投入和产出比。目前来看,二手车电商作为大宗低频交易行业,全国性大规模广告投放的效率并不高。消费者在卖车需求场景下,常常多方比价,口碑效应极为重要,长久来看品牌影响力源自消费者口碑。”

汪薇薇介绍,天天拍车更看重极致卖车服务体验带来的用户口碑,通过用户体验来撬动市场份额。“我们的调研显示,在部分城市,天天拍车有1/3的交易来源于用户介绍。我们目前只在部分城市少量媒体投放广告,但是全国范围内大量个人车源通过搜索引擎品牌专区、微信公号、应用市场等找到天天拍车,这正说明了天天拍车的口碑效应。”

不打广告,天天拍车要把大笔融资烧向哪里?汪薇薇表示,要把钱投向核心业务和公司规模扩张。此轮融资之后,天天拍车将继续聚焦二手车拍卖的核心业务,进一步覆盖更多城市,扩大企业规模,深耕标准化运营服务,提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从运营服务、产品技术、品牌口碑等多方面构建竞争壁垒。

另外,天天拍车还将围绕拍卖业务展开更多增值服务,业务链向二手车交易的两端逐步延伸,拓展以旧换新、二手车金融、车险等全产业链产品体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曾估计,到2020年,全国二手车交易规模将达到2920万辆,二手车与新车的交易比例将接近1:1,二手车电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在行业前景可观的大背景下,顺利拿到融资的天天拍车,也设立了自己的“百万辆梦想”。

“天天拍车目前已经进入快速扩张阶段,通过大规模复制,在基本覆盖一二线城市的基础上,向更多市场延伸,实现跨越式增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预计到2020年,天天拍车年交易量将突破百万辆。” 汪薇薇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