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被过度消费,成了正能量道具?

陶舜2018-01-22 15:4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陶舜/文

当年仅7岁的王福满来到北京,坐在主席台上,面对现场各路人马和镜头,而话筒高耸过额头,他的真实感受会是什么?

如果他洞悉了这就是一场戏,或许会好好配合表演完毕,那些组织者动用资源花钱千里迢迢把他请到北京来,帮他实现梦想,在台上讲些他们喜欢听的话,似乎也是相应的对价,似乎也是划算的交换。

这就是“冰花男孩”的故事续集:一个暴露贫困和乡村教育凋敝的沉重现实,笔锋一转,被涂抹成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正能量故事。

2018年1月9日,冰花男孩头顶风霜上学的照片上了头条,他站在教室里,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被冻得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

这是黑色幽默。任何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看了这样一个孩子,都会感到心疼。他的家离学校4.5公里,平时要走路一个多小时去上学。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为冰花男孩的诞生感到羞愧。不是说中等收入人群已经达到3亿了么,那么应该怎样面对这种贫困的孩子?他们不仅生活条件很艰苦,而且学习条件更艰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如果教育条件跟不上,贫困就会像一代代传下去。

然而现在鲜见深刻的反思,炒作倒是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

当地曾启动“青春暖冬行动”,结果被质疑30万元善款只给了冰花男孩500元,尽管后来解释说,这是因为倡议之初就声明了,该行动就是为了更多的类似孩子,而不仅仅针对冰花男孩一个人。但这给人的印象总不太好,毕竟触发捐款的就是冰花男孩。

如今又来了这么一出“梦想照进现实”的进京记,好像有要把冰花男孩打造成新时代典型的意思。的确,扶贫也需要“故事”,但过度的编排是不合适的,尤其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贫困的孩子有梦想是好事,应该告诉他好好学习,通过自己的奋斗让梦想成真,这才是新时代的中国要讲的扶贫故事。

扶贫是一个经济活动,必须考虑市场的逻辑。周其仁教授说得好,都市有了不得的扶贫功能,“应该把集聚在京城自食其力、提供各种服务谋生的人口,看作是送进城门里来的扶贫,为什么要一推了之呢?”

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本身,拥有强大的扶贫能力。最重要的是不要阻碍人口的流动,增加大城市的人口净流入,而不是把人口导流回农村。农村为什么可怕?农村会制造更多的冰花男孩。

要扶一个人的贫是容易的,要扶一群人的贫,要扶整个乡村的贫,才叫强大。一个国家,花大力气把7000万贫困人口扶成小康人口,那才叫强大。强大,并不来自树立典型的正能量叙事,而是来自经济上实实在在的改善,而这,需要经济思维和实干精神。

可如今,组织者直接把冰花男孩空降到北京,替他圆梦,梦想竟然如此的唾手可得,这真的是好事吗?热闹总会过去,当他回到那个贫困的家乡,冰火两重天,以后还能安静学习,踏实地走好人生的路吗?

策划进京记的人们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更为关键的事情。与其说冰花男孩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不如说是组织者的梦想照进了冰花男孩的现实。对王福满小朋友来说,这基本上就是一场梦。人们很痛心地看到,被过度消费的冰花男孩,似乎成了一个正能量的道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