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新一轮金融开放效应显现,“狼”真的来了!

社论2018-05-04 22:5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社论

上周,央行宣布收到WORLDFIRST关于申请支付业务许可的来函,首家外资第三方支付机构可望落地;益博睿征信(北京)有限公司递交了在中国境内开展企业征信业务的备案申请;瑞银证券申请持股增至51%,它会成为第一家控股合资券商么……相信伴随金融业开放承诺持续兑现,我们还将见证外资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

新一轮金融开放效应正在显现。此前,中国宣布取消或放宽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更早些时候已经开放第三方支付和清算、征信业务。这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第二轮大规模金融业对外开放。如果说,始自2001年的首轮开放,中国金融业者似乎并未感受到太多的竞争压力,这一次,“狼”是否真的来了?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过相比中国加入WTO之初,今天的中国金融业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如此,对于金融业开放程度,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部分行业保护主义仍较流行,金融监管规制较国际通行标准相对落后,金融机构竞争力不足,风险定价能力弱,境内外市场不对接,等等。有鉴于此,我们相信新一轮开放有利于增强金融行业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应该在决策者的考量之内。第三方支付、清算和征信等是新开放的领域,过去没有外资介入其中,有些还算是准垄断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则因为此前的股比等限制,开放度显然不够。还可以观察的是,对保险业的开放被置于更为优先的地位。这或许是因为,对于更加丰富、保障性更强的保险产品的需求,几乎成为消费痛点。不仅仅是保险,消费升级意味着金融领域消费潜能的释放,但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供给仍显不足。

与持续释放的开放利好相对应,一场触及深远的中国金融监管变革也在深化。金稳会框架下的监管新局,正在用新的监管理念构建更为牢固的金融安全网。几乎与开放新政同步,酝酿许久的资管新规公布,此举旨在对规模已达百万亿元的资管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监管,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资管新规对刚性兑付说不,并做出了一系列细化安排,宣告刚兑时代的结束。放与管政策同步,或许纯属巧合,传递的信息清晰不过——决策者相信足以把控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加快金融改革开放,业已成为主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战略选择。

中国对自身监管能力的评估,决定着金融开放的节奏和进程,“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的判断也基于此。就此而言,主动作为的金融开放是信心的体现。这种信心建立于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和监管新局的成型,监管协同机制的建立、监管补短板和监管有效性的提高也为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更充分的竞争意味着更丰富的产品和更多元的创新,也势必带来更复杂的监管环境。监管者要鼓励竞争与创新,也要防范新的风险。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要求监管者秉持敬畏之心,与时俱进,拆解可能出现的监管新课题。

换个角度看,金融业的竞争不单纯是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全球化的时代,监管的竞争也成为一个经济体竞争能力的核心要件。这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争夺独角兽的战争中显露无遗。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我们期望监管与开放的正向循环让中国金融真正强起来——监管能力和水平越高,对于开放也就越有信心;更高水平的开放,则不仅提升整体金融竞争力,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也有利于防控金融风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