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加鞭设立控股券商 外资行详解未来发展路径

郑一真2018-05-14 11:34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一真 距离中国证监会4月28日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只过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外资金融机构就已争先跑马圈地,扩大在华布局。

5月11日当周,野村证券和摩根大通先后向中国证监会提交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资料。不久前,瑞银集团申请由参转控,将持股瑞银证券的比例增至51%。记者采访了解到,更多的外资券商申请已经箭在弦上。

一位合资券商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可以预期到外资对在华控股券商感兴趣,大家都会有差不多的动作。据其了解,在《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落地之前,有十来家券商都在等着借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东风。目前国内合资券商有12家,包括瑞银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等等。

面对外资动作的快马加鞭,多位中资券商人士坦言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华南某券商战略部人士表示,国内券商的机构业务首当其冲。这次中国监管打开市场的大门,外资有突破口和提升空间,虽然短期内外资实现业务规模突破难,但是未来形势会逐渐利于外资行。

争相申请控股券商

美资券商摩根大通5月10日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J.P. Morgan Broking (Hong Kong)Limited拟持股51%。早前两天,5月8日,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下称“野村证券”)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拟持股51%。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证监会将依法、合规、高效地做好相关申请的审核工作。此前的5月2日,瑞银集团则申请将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由24.99%增至51%。

从申请进度上来看,目前已经申请的三家外资券商,证监会只受理了一家。记者从一名接近监管的知情人士处获悉,瑞银集团在提交申请的当天就予以受理。按照当前的行政许可审批流程,证监会接受申请之后5个工作日必须受理,但是如果证监会提出补正的要求,则按提交补正申请材料之后的五个工作日计算。如果材料不完备,证监会可以不予以受理。

截至5月11日,在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审批进度”公告中,显示受理了瑞银集团的增持申请,对野村证券的申请于5月10日提出补正要求,对摩根大通的申请显示为接收材料。

对于扩大在华布局,野村证券5月8日晚回应道,“我们已经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一家合资证券公司。目前,我们正在和有关方面磋商细节,不方便进行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野村证券近日频频出招。宣布成立合资券商的同一天,野村证券宣布任命陆挺为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市场对野村非常重要。陆挺的加入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全力创建中国专业团队的承诺。”野村亚洲(除日本外)执行主席及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表示。

5月7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亚太地区副主席李晶表示,“我们多年以来认为中国市场是全球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也非常欣慰地看到政府在过去几个月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扩大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会在健康的、开放的背景下不断努力,希望在更深入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突围与挑战

民生证券非银分析师周晓萍在最新研报中表示,目前合资券商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1%,各项业务的行业占比均不到5%。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表示,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中合资券商仅十家左右,营收及净利润占比不到行业的3%。

从券商行业比较看重的牌照方面看,据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6家合资券商——瑞银证券、中德证券、东方花旗、摩根士丹利华鑫、高盛高华和瑞信方正,除瑞银证券和高盛高华之外,其他几家业务大多局限于一级市场,以投行业务为主。

“这有历史的原因,瑞银证券和高盛高华之后,2007年证监会修订《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后来成立的合资券商有了牌照限制。”上述合资券商人士表示。

这次,中国金融开放的主要亮点在于,首先,提高持股比例,将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其次,放宽业务范围,包括保险的代理、公估、经纪等业务,内外资券商业务范围一致。根据CEPA补充协议设立的合资券商——汇丰前海、东亚前海、申港证券和华菁证券持续合规经营满1年后,可以按规定申请其他证券业务牌照,成为牌照齐全的证券公司。

机遇与挑战之下如何突围?上述合资券商人士详解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外资行的优势在跨境业务上,把海外的客户引进来,把国内的客户引出去。加上最近中国加入MSCI,沪伦通正在研究,沪深港通规模扩大,这类跨境业务上外资行会比国内券商更有优势。相比之下,我们的重心还是在机构投资者身上,不会和国内的券商去抢散户客户。”

魏伟认为,本土券商在地区资源、客户粘性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因此即使有所放开,短期内大型券商的全业务优势将依然保持;而中小券商往往会具有一定的区域或者资源优势,未来外资券商可能着力发展如投行、资管、研究等业务,并在相应领域形成一定的行业竞争力。

“虽然外资行短期内难以实现业务规模的突破。比如,在国内的经纪业务上,外资行还是受经营范围限制的,渠道建设周期长,需要各地证监局批业务。但是这次的开放,较之当年私人银行业务开放来看,形势会逐渐利于外资行,尤其是外资行的资管业务优势+财富管理能力服务竞争力优势明显。”上述华南券商战略部人士坦言。

而在源于外部的危机感也让其在战略上做出一些调整,该人士表示,“事实上,我们在人才管理、业务人才引进方面,一直处在进行时;与外资券商的项目合作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的直面竞争。这都对中资券商应对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记者
关注证券、基金、上市公司、人民币等领域。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