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管理我们的流动性?

刘晓春2018-07-30 13:1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刘晓春/文

“谁来管理我们的流动性?”问题是,是谁的流动性?

由于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更深层次的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周期的变化,市场的流动性也不断地在变化。这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市场流动性的变化,资金价格的变化,也是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样的变化,不必去干预。

有时市场流动性过度波动,无论是流动性枯竭还是泛滥,都会对整个经济产生不良的震荡;有时流动性的变化也会引起市场非理性预期,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震荡。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适度的干预。于是有了央行管理市场流动性的职能。但是,央行的职能只是“管理”市场流动性,不是“满足”市场流动性,更不是“管理”和“满足”各个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如果央行始终“满足”市场流动性需求,那么,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被废除了。

最近一些P2P平台爆雷。有说是由于市场流动性紧缩造成的,并且有把这提高到整个行业存亡的高度来质问政府和监管。首先,如果是作为信息和借贷双方撮合平台的P2P公司,本身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流动性问题产生。如果发生兑付危机,那是投资标的的信用风险,与平台本身的流动性没有关系。其次,即使是有放贷资质的平台,发生兑付危机,那是公司自身的流动性管理问题,属于该被市场淘汰的无管理能力企业。这样的流动性,不属于央行管理的范围。

现在的问题是,P2P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的,可以说,几乎是普遍现象,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各个市场主体几乎放弃了自身的流动性管理,都把自身的流动性托付给监管部门。只要发生流动性风险,都把风险摊给政府和监管,从影响行业的存亡、民族产业的存亡、国进民退、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等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论述。一旦放水,皆大欢喜,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疯狂加杠杆。可怕的是,许多市场主体没有把曾经经历的流动性风险作为自身管理上的教训,而是作为成功的经验。当一个市场的各个主体把自身的流动性管理托付给政府和监管的时候,不仅这个市场是无效的,这个市场同时也是没有规矩和责任的。

依法治国,就是要建立一个有秩序有规矩的社会。最近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秩序有规矩的市场。一个有效的市场,就是应该在规矩下运作、优胜劣汰的市场。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也好、机构也好、个人也好,首先应该管理好自身的流动性,才能保证自身在市场中的生存。对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变化,应该顺势而为,强化内部管理,而不是进行孤注一掷的赌博。比如,对于最近监管部门一系列结构性精准调控措施,一些人认为是大放水,又可以加杠杆了。笔者认为,降杠杆、调结构、控风险的基调和方向没有变,只是节奏的变化,本身就是调结构的措施,在稳杠杆的前提下置换不同的杠杆位置,最终实现降杠杆。面对这样的调控,企业应当怎样应对?精明理智的,会抓住这个难得的喘息机会,调整自己的杠杆,退出一些不必要的领域,逃离风险区域,使自己处于更加稳固的地位。如果以为是放大水,继续非理性加杠杆,那就是飞蛾扑火了。

游览寺庙。看到一个人从山门开始就请了一大捧香,见佛像就极其虔诚地拜。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所有菩萨都拜啊?有讲究吗?他答,礼多人不怪,拜了没坏处,万一该拜的没拜到就遭灾了。出得庙门,他的香也烧完了。他甩甩空空的双手拍拍屁股,满脸轻松地自言自语:又可以干坏事了!天地良心,我想,菩萨不会保佑这样的人吧!人,还是需自渡。

这几年治理污染成效卓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污染企业被立即关停,造成一些区域GDP下降、部分人员下岗、一些商品因供应减少而价格上涨等暂时性风险和困难。但正因为如此,很快,有环保能力的企业就有机会进入市场。防风险、降杠杆,也会经历这样暂时的风险和困难,政府和监管部门需要控制好节奏,但作为微观个体,一定要认清大方向,借助监管部门的调控节奏,管理好自己的流动性。

(作者系浙商银行原行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