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竹”肆虐中我们学到什么

言咏2018-09-23 10:57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言咏/文 上个周末被台风“山竹”刷屏了。这股来自西太平洋的超强台风,在给菲律宾造成严重伤亡后,9月16日、17日登陆中国的粤港澳地区。虽然强度有所下降,但威力不减,所到之处狂风暴雨,门毁窗裂;过境之后树木倒伏,俨然城市的劫后余生。国家应急管理部官方消息称,截至9月19日11时,“山竹”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28.9万人受灾,6人死亡。造成的伤亡人数较近年同级别台风大幅减少。

的确,此次“山竹”风力凶悍,但伤亡可控。不管是香港还是广东,应对得都井然有序。在台风肆虐的周末,身处风暴中心的人们,一边等着台风过境,一边举起手机记录这场极端天气,鲜见恐慌情绪蔓延。

为什么台风来势凶猛却鲜见恐慌?首先这得益于效力良好的预警应急机制。香港在这方面一直比较成熟。身处内地的广东,抗风之仗也打得可圈可点,当然这是中央和地方合力的结果,可以说,这是今年4月以国家应急管理部挂牌为标志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改革以来,交出的一张答卷。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4年年底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再到2015年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凸显了旧有体系的不足,应急管理部实际上是对原有13个相关部门的统合,意图改变以往条块分组、各自为政、权责不清的状况。从此次对台风的应对来看,组建不久的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发挥了应有的效力。

其次,此番“山竹”的灾害应急中,信息得到了充分的披露。满足公众知情权本身就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这一次,关于“山竹”最早的预报可见于8月底,那时它尚在胚胎之中。待到台风形成之后,对于“山竹”的危害及如何应对,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普及。到9月中旬,广东省已经发出大规模的台风预警,9月15日,随着台风登陆的临近,各种预警信息直接送达居民手机。在充分披露信息的同时,辟谣也不落后,中央气象局在官微上对将美国飓风佛罗伦萨的卫星云图当作“山竹”来传播的谣言进行了澄清,对将“山竹”风速夸大至与高铁等速的谣言也进行了澄清。正是因为到位的普及,人们才会重视和防范,抗灾措施才能得以落实。正是因为正面披露,人们才会在重视的同时不恐慌。这都有益于控制灾情。

另外,此次“山竹”肆虐的粤港澳地区,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也是灾情得到较好控制的原因之一。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全面、高效的应急救援提供了保障。

这是社会的进步。正在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书的秦晖教授,亲历了“山竹”来袭,让他想起之前同样亲历的“百色五二风灾”。那是1972年5月2日。一场百年不遇的风灾,是百色人悲痛的记忆,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预警,也没有公开报道。伤亡情况在《广西通志·气象志》上被模糊地表述为“死亡百余人,伤数百人”。

2018年的这一场强台风,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何谓正确的前行方向: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初见成效,未来还需在实践中磨合,在磨合中完善;当灾害来临时,满足公众知情权尤为重要,信息公开透明,谣言自然无法生长,而这将极大有利于政府与民众携手抗灾。其实,用“充分告知”而不是“能瞒就瞒”的思维模式处理问题,在任何公共事件中都很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山竹”肆虐中看到的最宝贵的经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评论版主编
武汉大学法文系毕业。08年入职机动记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