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初长成” 公募起伏20年

洪小棠2018-09-29 09:41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 “1998年,那时投资者还不了解基金,把基金当成炒新股,启动发行就一拥而上地抢购,认购期间冻结的资金有1600多亿,这个数字在当时简直无法想象。”一位基金行业资深人士回望公募基金发展之初时感叹。

1998年3月5日,国内首家公募基金公司——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3月6日,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宣布成立,开启了大众理财、机构专业化管理的历史一页。

进入2018年,公募基金发展经历波澜起伏20载。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数据,截至7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8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3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合计13.83万亿元。

20年来,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保本基金、货币基金到分级基金、FOF基金……公募基金产品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理财生活,中国基金投资者人数达6亿,基金产品5000多只,累计实现盈利超过2万亿元。

热交替中发展

1998年,国泰、南方、华夏、华安、博时、鹏华基金成立,加之随后成立的嘉实、长盛、大成以及富国,共同成为公募行业的“老十家”基金公司。

虽然基金在最初以“类新股”的错觉受到投资者追捧,但在起步阶段且仅有封闭式基金一种,发展三年的基金份额仅为107亿元、575亿元和846亿元。伴随着A股市场在21世纪初的走熊,刚刚兴起的基金业遭遇了数年的挫折期。

“最开始火了一阵,但后来基金销售得并不好,一是知道基金、能买基金的投资者通常也都会炒股,对于基金这种投资方式心存芥蒂。”一位“老十家”公募机构前销售人士表示,“同时股票市场的下跌也让一些产品净值不断下跌,基金的运作和投资难度也在加大。”

基金发展的“瓶颈”状态,一直持续到2007年的A股6000点牛市前夕才得以改变。

“大概2005年到2006,我们行开始代销基金,但当时很少有客户问津,任务完不成的时候我们有时还会自己买。”东北地区一位国有大行原个金业务部人士回忆称,“但是07年牛市大盘涨到6000点,销售明显就上去了,再到09年的时候很多投资者看到大盘反弹都纷纷来认购抄底,当然也有很多人被套,因为当时很多公司都发了大规模产品。”

在很多基金从业人员看来,牛熊波动的2007年至2009年,是绝大部分投资者真正认识并参与基金投资的开始,行业发展速度也与波动性较高的资本市场变化息息相关。

“基金发展很多时候是和股市‘绑定’的,股市好,基金也就好,特别是在牛市的时候,买股票还不如买基金拿的住。”一位多年从事股票和基金投资的资深金融人士称,“但在熊市的时候,基金的回撤也会比较明显。”

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获悉,近年来也有部分投资者正在尝试用定投方式来缓释股票市场对基金产品的周期性影响。“这些年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定投股票型基金,当然我属于手动定投,就是会根据A股的估值来决定定投的份额大小,如果点位过高,肯定相应的定投也会减少,甚至会赎回。”北京一位常年从事指数基金定投的投资者张锋(化名)告诉记者。

对基金产品的定投,取代了对明星基金的追逐,正在成为当下基金投资的一种趋势性选择。

“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不稳定,比如有些基金经理某些年份能拿第一,但后几年业绩就很差,这种可持续性就比较差,所以也不会很关注明星基金经理。”张锋认为,“王亚伟那个明星基金经理的时代正在过去。”

14万亿“初长成”

不同于信托、资管等高门槛行业,逼近14万亿的公募基金,规模积累更多归功于6亿中小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同时,公募基金规模的扩容与其赚钱效应不无关联。

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20年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利润榜单(1998-2017)》(下称《榜单》)显示,自1998年行业诞生以来,公募行业累计为持有人创造总利润达22347.51亿元,其中正收益年数多达14年。

虽然相比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业态诞生更晚,但从成立伊始,公募基金就以最规范、最透明的大众理财工具所著称。

“在各项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公募基金作为最适合大众理财的工具,发展近20年来取得了良好成绩。”中基协会长洪磊亦对公募行业20年来的成绩表达了肯定。

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公募基金的各种问题也与投资者们发生了“碰撞”。一方面,公募的净值化管理带来的“买者自负”效应,让其在国内资管行业中盛行的刚性兑付文化中难以取悦更多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大多投向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品种,而A股“散户化”所引发的价格剧烈波动,也会给基金行业带来明显的周期性兴衰。

相比之下,银行理财、信托计划和证券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体量均不少于30万亿。目前,公募基金13.83万亿的总规模中,货币基金达8.64万亿,占比超过60%。

北京一家公募机构研究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刚兑。在万能险、银行理财、集合信托的保兑付面前,选择公募基金则要面临可能损失本金的市场风险,这也是货基在刚兑文化中最受欢迎的原因。”

“很多投资者买基金都会关注保不保本,因为过去这些年中国的无风险利率太高了,除了公募有很多保本的选择,比如银行理财、比如信托,甚至后来还有互联网金融、P2P,而中国股市的牛短熊长则让公募没有竞争优势。”前述“老十家”公募人士称。

2014年至2016年,基金业通过引入担保机制发行的“保本基金”规模一度从434.78亿元膨胀至3200亿元。面对保本基金的快速增长,证监会在提示保本基金风险的同时,对该产品进行了窗口叫停,并在后期将其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

同时,今年落地的资管新规还进一步促使货币基金从原有的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进行改造,以进一步打破市场对货币基金的“保本”印象。

不过,如今基金业的透明与规范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行业刚刚诞生不久的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关于“基金黑幕”的曝光,让行业制造虚假成交、倒仓等乱象公之于众。

“基金黑幕事件出现后,证监会连续对好多家基金公司开展了合规检查,并对内控机制进行研讨,同时很多公司也开始提交建议自查。”前述“老十家”公募机构人士回忆称,“回头来看,当时的从严监管是好事,这让公募基金有了一个更加规范的行业环境。”

前述公募机构研究部人士称,“在过去混业资管处于‘乱世’时,公募产品被银行理财等影子银行套利活动的挤出效应所遏制,但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后,大资管已经迎来治世时代,这种挤出效应将会逐渐消散。”

资产配置新纪元

行业自身的不断创新,也在为公募基金赋予更多功能和意义。

2016年9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运行指引 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次年9月8日,包括华夏、南方在内的六家公募机构获得首批FOF批文,标志着FOF产品进入公募基金历史舞台。

FOF产品的问世给予了公募机构更强的资产配置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公募基金的业务边界。

“之前居民资金更多买带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主要是无风险利率较高的情况下,风险偏好有限;但在资管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并不容易快速提高,另一部分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也需要更平滑的收益曲线来满足。”前述公募机构研究部人士指出,“FOF显然就是以上多种需求的补充。”

此外,伴随着被誉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启动,以及公募基金被纳入投资范围,也让公募行业对养老金业务未雨绸缪,由于养老目标基金指引亦将FOF作为养老目标基金的运作形态,因此养老金第三支柱的管理亦被视为标志着公募基金正在进入资产配置的新纪元。

“以后拟定投资范围的产品更多是投资工具,是资产配置标的,但无法实现资产配置目标,因此真正实现资产配置还是要靠FOF以及养老目标基金。”一位接近中基协的公募人士指出,“资产配置目前仍是个蓝海市场,也是公募基金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