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医学装备突破8000亿 精准医学时代催生医研企三方携手

温淑萍2018-10-01 21:1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温淑萍 9月29日,记者在由健康时报社主办、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肿瘤微创科技研发与应用专家研讨会上获悉,预计到2020年,医学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会突破8000亿元。

医疗器械产业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密集落地。

包括在2018 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2018年,科技部将加速推进医疗器械的国产化、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

1月30日,国家食药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促进食品药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要瞄准医疗器械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系统部署。国产医疗器械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范晓东也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明确的2018年国家重点扶持的十大产业,其中在健康产业的分支高端医疗器械中,一共有6大类医疗器械将重点扶持。

由此来看,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将得到重点支持。与会专家表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进入到第二个迅猛发展期。在政策支持、技术引领下,高端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将按下快捷键,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将对国际大品牌在全球范围发起更强有力的挑战。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肿瘤治疗更加趋向微创、高效和个体化,并逐步成为肿瘤治疗的主流方向。

微创治疗从过去单一血管栓塞治疗肝癌到现在的介入栓塞治疗肺癌、卵巢癌、肾癌等,从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到CT、MRI引导下全身组织器官的穿刺诊断和穿刺治疗,微创治疗已深入于全身组织器官、各个不同肿瘤的治疗,与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个体化又体现了综合优势,这是科技的进步,更是肿瘤患者的福音。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从中获益也给肿瘤微创器械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利好。

据一份医疗领域的研究显示,全球微创手术器械销售额2015年是290亿美金。中国微创手术器械的份额并不高,美国占60%,中国占3%—5%。肿瘤微创治疗方面美国占28%,中国是7%—10%。公众的需求这么旺盛,核心点还是对微创手术器械质量的信心,

对此,会上多位专家认为,临床医生也应该参与到手术器械的设计中。而在百年的外科发展史当中,很多外国专家都直接参与到手术器械的创新中。近20年来,国内也陆续意识到让临床医生参与到器械创造的必要性。

特别是微创外科现在走了二三十年的历史,有很多传统的手术器械都应该在微创的框架内进行创新。但这个创新又绝不能仅限于临床,而是多学科合力后的爆发。临床一线升华出来的一些创新智慧,医疗器械企业作为桥梁,再通过材料、机械、电子、软件,或者在声光电相关的领域里面的跨学科组合,最终产生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才会出现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成果。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采取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选择在人才、学科和资源等方面优势单位,聚焦健康中国建设、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需求,建设和培育一批创新医疗器械创新平台,是未来国产肿瘤创新科技发力的关键。

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要走向全球、走向高端发展道路,不仅要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更需要提高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工作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全球化布局。

对此,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聂红林表示,逸思医疗已经尝试将具有创新精神的临床外科专家、来自相关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工程专家等都纳入到研发团队当中,充分了解专家在临床一线对于医疗设备的需求,总结提炼出创新的思路和方向。并且,与国际医疗巨头在收集了医学专家的宝贵创新智慧后,仅支付其一笔廉价的技术咨询费的做法不同的是,逸思医疗在产品成功研发后与专家联合申报专利,临床医生作为所有发明人的第一位。在企业有了相应的经济收益之后,让专家参与分配利润。

据悉,通过类似这种智库模式的合作,逸思医疗创业到现在,开展了大量技术创新,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并实施了全球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目前,逸思医疗已累计申请87项专利,申请商标42个。

医学装备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支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医学装备研发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医学先进技术和临床的应用,也提高了临床的诊疗质量和水平。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透露,最近几年,中国医学装备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比较快,行业的生产型企业达到16124家,市场规模达到了65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会突破8000亿元。医学装备已成为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创新产品也不断的涌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领域和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面对未来,李志勇称, 一定要加强创新。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创新就是一种从思想到商业化的过程。创新可归纳为四个模式,包括技术创新、运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战略商业模式的创新。医疗器械的创新更多的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医院和医生需求的入手,历史上很多医疗器械都是从医生或者有关的医务人员工作实践中促进发展的,一线研发人员更应该深入一线,与医生进行交流,看看对医疗器械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改进,来探讨创新思路。二是病人家属的需求,特别是多发病、疑难病,跟他们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寻求创新的方向和突破点。三是进口医疗器械入手,进口医疗器械多的,有替代的机会。四是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实际上医生也属于这个群体。很多专家都身怀绝技,手中掌握着一些独门秘笈和专利技术,有一些是可以通过产业化转化为新的创新医疗器械的。

同时,李志勇认为,应该加强医研企的协同。“医”就是医疗机构,“研”就是研发单位,“企”就是企业。重要的是要发挥医生这个非常关键的生产力的作用,因为医生既了解患者的需求,又熟悉医疗技术,也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枢纽。有很多医生也有技术发明专利,通过他们进行转化也是比较原始的创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