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琐:“我连做梦都不曾想过自己那么幸运”

李紫宸2018-11-08 21:25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紫宸 11月8日上午,在济南举行的首届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上,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分享了新奥集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长历史。王玉琐表示:“回首新奥创业的30年,每一步的成长,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感恩改革开放,让我收获了财富和荣誉。回想过去,我连做梦都不曾想过,自己会幸运地成为‘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王玉琐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是价格改革,让新奥赚到了第一桶金,积累了原始资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曙光,我也满怀热情地踏上了创业之路。彼时,他抓住的第一个机会就是价格改革,靠着买入企业超产并自主出售的液化气,然后倒手销售,短短一个月,就挣了几万块钱,也从此与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两三年通过“倒腾”液化气,王玉锁有了第一笔积蓄。1989年,王玉锁带着这笔钱,从镇上来到市里,正式注册了公司,开始了创业。

九十年代初,是生产要素改革,让新奥确立了城市燃气、城市地产两大事业基点。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给改革注入了“强心针”,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生产要素改革的蓬勃推进。在这个时期,天然气资源政策的改革,让新奥有机会与华北油田合作,获得了发展城市燃气业务的气源;国家住房体制的改革,让新奥能够从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出发,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人才流动政策的松绑,又让新奥首次引进了一批舍弃“铁饭碗”的人才,这些人逐渐成为了新奥的中流砥柱,为后来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新奥的能源、生活两大板块也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上世纪末,是公共事业改革,让新奥拿到了驶出廊坊的“通行证”,走上了全国拓展的快速成长之路。1993年,新奥在廊坊开发区实现管道天燃气首次点火成功,但此后的五年,新奥始终在廊坊“打转”。直到1998年,建设部出台政策,允许公共事业领域多元化投资,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也开始启动。于是,新奥在山东聊城市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光彩项目参与昌润供热的股份制改革,成立合资公司,迈出了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2001年,以资本市场改革为契机,新奥成功赴港上市,进一步打通了融资渠道。从此,新奥得以迅猛发展,从最初不足十城,快速扩张到上百个城市。如今,新奥光在山东的业务就已覆盖天然气、综合能源、煤化工、旅游等诸多领域。其中,仅燃气一项业务就拥有16个公司,3000余名员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0亿元,为256万的居民用户和7880个工商用户提供能源服务。

对于当前环境下的民营经济,王玉锁说:“11月1日,习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坚决驳斥了 ‘民营经济退场论’、‘新公司合营’等错误论调,他用“56789”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贡献,再次强调了党中央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和“两个毫不动摇”,给民营企业安心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前我们发展面临的困难,总书记还提出了六项基本措施,针对性强、力度大,含金量非常高。”

与此同时,王玉锁也认为,民营企业自身也需努力,争取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这是因为,民营企业最初的发展,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跌跌撞撞中成长起来的。有的企业靠“抢市场”,规模驱动;有的企业靠“一招鲜”,机会驱动;有的企业靠“钱包鼓”,投资驱动;有的企业靠“人脉好”,公共关系驱动……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好,不少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幸运的“活”了下来,但后劲儿明显不足。还有一些企业,依靠自己的核心能力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这些企业下一步共同的挑战就是,如何突破自我,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资深记者
长期跟踪工业、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动态,重点关注钢铁、能源、通信等相关产业,相关领域上市公司以及大宗商品市场等。擅长深度、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