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2019年展望报告: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加大,中国GDP增速6.5%

李晓丹2018-11-29 16:2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中国经济依然处在“大调整”的关键时期,而且这个过程还将延续3-5年,这是中国银行在11月28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给出的判断。报告还预测,明年中国GDP增速在6.5%左右,要谨防外部冲击与内部“大调整”的叠加共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钟红表示,美元会在2018年12月加息一次,2019年加息2-3次,美国经济维持正增长,但增速下行。

“全球流动性收紧可能导致发达经济体的股市、债券、汇率市场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则在于高杠杆、大量外部融资需求、短期外币债务、不稳定的投资者和贸易摩擦风险。”钟红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表示,2019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加大,中国要做好预期管理。

2019年全球经济三大风险

2018年,全球经济维持复苏态势,但分化态势明显,主要经济体增速接近触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出现金融动荡。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加大,加息将成为 2019 年货币政策“主旋律”,同时美国经济增长见顶、全球债务负担上升等可能成为潜在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从区域上看,美国经济扩张进入晚期,欧洲复苏放缓;亚太地区总体稳健,部分国家金融脆弱性增加;拉美、中东、非洲经济有望在波动中逐渐恢复。

当前国际贸易格局面临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挫, WTO 改革艰难推进,区域贸易协定迅速发展。全球美元流动性正在收缩,新兴市场将面临巨大挑战。

钟红表示,2019年全球经济主要面临三大风险:美国经济增长见顶、中美贸易摩擦、全球债务负担加重。

目前,发达经济体非金融部门杠杆水平较高且不断上升,其债务总额已从2008年的 113 万亿美元(占 GDP 的 200%)增加到 167 万亿美元(接近 GDP 的 250%)。债务成本随利率上升将影响企业盈利和还债能力,导致信贷质量下 降、银行惜贷。

2019年也是新兴经济体债务到期最集中的年度,近 2 万亿美元债券和贷款将到期,并且非银行部门的外币债务占 GDP 比重已高达 14%,仅略低于 1999年的历史高点 17%。其中,美元债务上升到 3.7 万亿美元。

报告认为,随着美元继续升值、融资成本上升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那些大量借入外币的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会进一步承压,还债及再融资压力上升。而全球贸易持续放缓则 会进一步减少新兴经济体外汇收入,扩大经常帐户赤字,并进一步增加高外债 企业的再融资难度,本币贬值、债务负担及资本外流的压力可能持续上升,导致恶性循环。

报告也指出,特朗普减税等财政刺激政策虽已实施,但其效果到 2020 年将逐渐消退,伴随着美国减税红利消退、货币政策不断紧缩,美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市场参与者信心,引发美股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发达经济体收紧流动性,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资本流动趋势。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员王有鑫表示,目前中国的资本流动整体比较平稳,2019年的资本流动会保持平稳态势。

不过,从三季度开始由顺转逆,呈现风险抬头趋势,涉外收付款情况也是如此,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王有鑫认为,为了保证资本流动平稳,中国可以使用好调节工具,比如价格工具和资本流动管理调控因子,此外就是扩大开放,促进跨境资本流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近一年债券和股权投资净流入是增加的,说明A股纳入明晟指数是有利于吸引资本流入的 。

对于未来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王有鑫表示管理还是会比较严格。

外部因素与“大调整”

2018年,受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稳中趋缓,总体上呈现“三降两稳” 特征。

报告预测, 2018年 GDP 增长 6.6%左右,比上年回落 0.3 个百分点;CPI 上涨 2.2%左右。

“2019 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将更趋复杂。”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宗良说。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处在“大调整”关键 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实体和金融、传统金融 和新金融等之间正在进行大分化、大调整和大融合。 预计 2019 年中国经济 GDP 增长 6.5%左右,较 2018 年小幅放缓。

宗良表示,2019年积极财政政策要着力减税降费,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货币政策要促进“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监管政策要坚持 大方向不变,但也要控制好节奏,防止“处置风险的风 险”,即在化解旧风险的同时,警惕聚集新风险。

报告还指出,2019 年中国经济要谨防外部因素与“大调整”的同频共振,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不同行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二是不同地区“冰火两重天”, 南方地区经济活跃、结构加快转变,总体表现良好,而北方地区转型艰难、投 资放缓、营商环境亟待优化,总体表现相对疲弱(具体分析见本报告专题一);三是传统金融在压力中转型求变,新兴金融从“狂奔”到“慢走”,规范成为主题,两者从相互竞争阶段走向竞合阶段,各自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四是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市场巨变、成本抬升、竞争加剧以及监管从严都对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巨大冲击。技术创新面临 “两难”,即“引进难”和“创新更难”。如何确保经济在转型求变的同时稳定在一定增长水平,是一个重大考验。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主管周景彤表示,随着“六稳”政策 落地见效,金融供给偏紧局面将得到纠偏,M2和社融增速低位企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有望提高。

“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或将进一步下探,股市正在企稳并有望反弹,需要关注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与融资环境变化形成强化效应,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大,以及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汇率等金融市场存在超预期波动的可能。”周景彤说。

2019年也是地方成投债集中到期的一年,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比较快,2019年加快基建投资将对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更高要求,抑制地方债务风险,有三个可行办法,一是,加快开前门,增加中央对转移支付;二是,对前期PPP清理过快的项目,进行引导;三是,加快弥补地方专项债券缺口。

报告对2019年的宏观政策建议是,宏观经济政策要特别关注外部冲击与“大调整”同频共振,避免经济增速快速下滑,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挑战, 应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处理好稳增长、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政策落地。

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

2018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新兴市场局部发生动荡;各国银行业保持基本稳定,但美联储升息、贸易摩擦、监管强化等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逐步显现。

报告认为,2018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出现了一些较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制约了银行业务和收入的增长;一些风险因素增多,更是对银行资本和利润规模产生了减损效应。

2018年以来,美联储维持升息态势,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至今已升至 2.25%, 较年初上升了 0.75 个百分点,美联储持续加息为全球货币政策奠定了主基调。 受美联储加息影响,部分发达经济体相继加息,政策利率逐步向长期中性水平 靠拢。比如英格兰银行将政策利率由 0.5%升至 0.75%,加拿大央行将政策利率 由 1%升至 1.75%。实施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的欧元区和日本也正积极考虑退 出宽松政策并迈开利率正常化的步伐。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呈分化态势。为应对美联储加息造成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压力,部分新兴经济体跟随采取加息政策,如为应对里拉危机,土耳其将政策利率由 7.25%升至 22.5%,印度尼西亚将 基准利率由 4.25%调整至 6%,印度和马来西亚也分别上调政策利率。也有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为应对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采取了降息政策,如巴西央行将基准利率由 2015 年的 14.25%降至目前的 6.5%;俄罗斯从 11%降至目前的 7.5%; 中国央行保持稳健中性政策立场,利率中枢稳中趋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主管王家强表示,进行资产和负债期限转换是银行的重要功能,由于银行的负债久期整体低于资产久期,在货币环境趋于中性的政策周期,银行净息差能逐步修复,对盈利形成重要支撑。

从资产负债看,三季度末,上市银行资产和负债规模分别为 158.1 万亿元 和 145.9 万亿元,增速分别达 7.1%和 6.7%。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规模分别为 264 万亿元和 243 万亿元,增速分别为 7%和 6.7%。三季度末,上市 银行贷款占资产比重为 53.9%,同比上升 1.8 个百分点;存款占负债比重为 73.4%, 同比上升 0.89 个百分点。

报告对2019年全球银行业发展做了十大预测:1、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压力加大;2、全球金融监管趋严,部分国家有所松动;3、银行业海外发展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4、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同步,银行业分化明显;5、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发展面临新挑战;6、回归本源,中国银行业规模增长保持平稳,增速8%左右;7、量价齐稳,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速稳中有升;8、中国上市银行深化改革进入加速期;9、普惠领域利好政策不断,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10、金融系统直接融资功能修复,为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提供契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