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以考试为纲,减负注定是场空谈

尼德罗2019-03-13 16:5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尼德罗/文 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给学生减负议题进行表态:减负再难也要减,如果今日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

陈宝生在发言中用上了“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拉近了部长与普通家长的距离。而为了落实给学生的减负政策,陈宝生亦表示,教育部已经对全国40.1万所培训机构进行了排查,对其中有问题的27.3万所培训机构进行整改。

从1955年至今,教育部发出的专项“减负通知”已经有数十个之多,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究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与公众的期待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当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还是主流。由于社会中等阶层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教育竞争已经被简化成拔苗助长和题海战术。

但实际上,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学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不断组织考试本身,对于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开放并没有什么帮助,还会成为焦虑、负重的根源。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如果有一种更好的办法,既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又能避免在考试上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那是再好不过的。而一旦学习过程没有频繁的考试,那么各类补习培训机构,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这方面,芬兰的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足够震撼的启示。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多年来名列前茅的国家,芬兰学生的课业负担却很轻。能做到这一点,其关键在于芬兰教育对老师进行了绝对的放权。在恪守核心课程大纲的背景下,芬兰教师对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采用什么教科书,全部由自己说了算。这样一来,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也随之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除此之外,大绝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会从一年级一直跟着学生到六年级。这种长期跟踪的老师-学生关系,使得老师足够了解学生,因此根本不需要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此一来,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高效、有趣的学习、探索上,而不是应对频密的考试、测验上。

教育部部长要为学生减负,其困境在于,孩子不仅在学校上课,也受到家长的重点关注。而如果不能改革学校频繁的考试制度,老师刻板的教学方法,那么家长就不可能不管不顾。所以,说到底还是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不满意,对频繁考试带来的恶性竞争规则也无法规避,所以才通过不断向孩子施压,来获取竞争的胜利。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自主性都被压抑了,校长和家长也都注定疲于奔命。最终,这种模式下不会有真正的赢家,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努力,也都在令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实际上却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