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 疯狂“吸金”时代不再

张颖馨2019-04-05 12:44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颖馨 在万亿级消费金融蓝海中,作为“正规军”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动向,一直备受行业关注。近日,多家持牌消金机构2018年的业绩情况陆续浮出水面,记者注意到,大部分持牌消金机构在2018年仍然过得较为“滋润”,营收均出现较好的增长。

但是,“天花板”的迹象却愈发明显,即便盈利能力较强的持牌消金机构的净利润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多名消费金融行业人士直言,受监管、运营策略等多重因素影响,持牌消金机构2018年业绩表现呈“两级分化”。而从整体上看,部分持牌消金公司“飞速狂飙”的时代已逐步远去,而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不同机构发展的瓶颈。

有人欢喜有人忧

目前,从相关上市公司股东已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10余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去年净利总额接近40亿元。其中,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下称招联消金)和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下称捷信)两家2018年净利润破10亿元。对比2017年,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包括捷信、招联消金和中银消费金融公司(下称中银消金)三家公司。

捷信在此次财报披露季表现依然抢眼,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王”。据捷信披露的金融债券2018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公司总资产990.75亿元,同比增长12.73%,负债总 额 887.06亿 元 , 同 比 增 长12.41%。2018年利润总额为18.68亿元,净利润13.96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6.56%。捷信的资产规模依然位列首位。

而另一家头部的持牌消金机构则属是招联消金。招商银行的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旗下合营公司招联消金总资产为747.48亿元,较之2017年末的469.79亿元增幅为59.1%;2018年度营业收入69.56亿元,较之2017年的41.63亿元增幅为67.1%;净利润为12.53亿元,同比增长5.37%。不过,招联消金的净利增速较去年同比增长的266.97%大幅度放缓。

与招联消金相似,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增速也出现放缓迹象。据重庆百货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马上消金总资产为402.62亿元,同比增长26.61%;营业收入82.39亿元,同比增长76.51%,而与2017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2854%相比,2018年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净利润为8.01亿元,尚未进入“10亿元俱乐部”。

一些规模更小的消费金融公司则由于过往业绩基数低等原因,业绩增速更为抢眼。

比如,中邮消费金融2018年净利增速表现抢眼。根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财报,中邮消费金融2018年资产总额为236.71亿元,同比增长75%;净资产为30.86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99%。

与此同时,部分公司逐步扭亏为盈。接近陕西长银消费金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18年长银消费金融已实现3700多万元的盈利,对比2017年,当时长银消费金融净亏损1123.96万元。

综合来看,在消费金融市场红利仍然在增加的背景下,大部分持牌消金公司还是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不过,也有不少持牌消金公司净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也有一些起步较晚的持牌消金机构还在盈亏线上“挣扎”。

记者注意到,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一则信息显示,中银消金2018年度净利润是5.6亿元。作为2017年的“吸金王”,中银消金当年净利润达到13.75亿元。照此来看,其2018年净利润大幅下滑达59.27%。

苏宁消费金融2018年度营业收入7.42亿元,与2017年3.84亿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增长95%;净利润4532万元,但与去年同期2.17亿元的净利润相比,下降79%;华融集团财报显示华融消费金融2018年实现净利润1240万,相比于2017年1.05亿的净利润,同比下降 88.2%。不过,华融消金的收入总额、贷款总额、资产总额都保持增长。

亦有平台仍在亏损中“挣扎”,幸福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幸福消金)则是其中之一。幸福消金2018年营业收入1.41亿元,相比2017年营收2848.17万元有大幅提升;净亏损1327.54万元,相比2017年净亏损3630.43万元有所收窄。据一名持牌消金机构高管透露,幸福消金业务“盘子”不大,但是在运营成本等方面偏高,难免出现亏损。

“天花板”渐显

从整体来看,持牌消金机构2018年业务情况呈现两极分化。多名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受监管收紧、自身发展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各家持牌消金公司的背景、策略、市场规模等都不相同,业绩呈现两极分化在情理之中。”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有的公司可能存在股东在资源力度上大不如前,再加上现金贷相关规定出台后,整个行业发展“收紧”,部分公司在业务开展上会更加谨慎,选择趋稳的发展策略等。此外,很多持牌消金机构本身成立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业绩表现上自然就显得不尽如人意。

提及多家机构净利增速放缓,一名持牌消金机构业务员告诉记者,随着新增客户获客成本增加,加上银行压缩同业规模,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实际上在不断增加。尤其在监管划定借款利率红线和限定合作机构资质后,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利润减少。

而逾期率的上升或是导致净利放缓的另一个原因。记者注意到,在已披露业绩的持牌消金公司中,仅捷信披露了逾期数据。截至2018年底,捷信不良贷款率达3.98%,而在2017年末,其不良贷款率则为3.82%,同比略有增加。此外,行业内消费金融领域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存在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现象,一些用户甚至出现逃废债务,终致消费金融公司出现坏账。

值得一提的是,杠杆率限制亦对部分持牌消金公司业绩产生不小的影响。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12%,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不能超过10倍。

“持牌消金机构杠杆率一般在10%左右,2017年大家基本没怎么受到限制,所以业务狂飙;而去年不少公司就遇到了杠杆率瓶颈,在那种情况下只能把业务进行压缩。”一名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把杠杆率降下来,那就得看股东是否能达成一致进行增资,以及监管是否批准。此外,从监管批准到增资完成尚需一段时间,如果资金实际投放是在上半年,那就对全年利润贡献较大,下半年投放则反之。

事实上,多数持牌消金机构从去年开始就已通过增资等手段,降低杠杆率,确保达到监管要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有8家公司进行注册资本金变更,2019年又新增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和幸福消费金融,此外,兴业消费金融2018年至今已进行两次增资,注册资本达到19亿元。

对于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方向,易观分析师王蓬博指出,主要还是取决于流量和场景。目前线上场景基本已瓜分完毕,没有新增市场,剩下线下的说到底还是场景的争夺,所以不排除各家场景发展会越来越重的情况。再者就是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持牌机构后台化,类似支付宝等成为了整合平台,即所谓的“前台”,这对流量平台来讲会更有利,未来变现也更加顺畅。

而持牌消金机构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挑战并不会少。“考虑到此前714高炮平台受到打击,以及网贷平台陆续退出的情况,持牌消金机构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会使得风险用户向我们靠拢,这就对机构的风控能力带来很大的挑战。”上述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直言,如果风控能力差,让一些不好的用户“进门”,那对自己业务就有很大冲击,我们会变成“接盘侠”;但如果风控能力突出,能够精准识别风险客户,那对机构来说肯定就是一大利好。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