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消费开启工业革命之门

李新宽2019-04-27 16:54

(图片来源:全景视图)

李新宽/文

桑巴特早在1913年出版的《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就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在很多情况下 (虽然不是全部),为资本主义打开大门,并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恰恰是消费的增长”,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确立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奢侈品消费的增长”这一“桑巴特命题”,为奢侈消费与现代性展开的多维探讨埋下了伏笔,英国华威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辛·伯格的《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提供了通常在工业革命叙述史中所缺失的一环”,通过对18世纪英国新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说明了消费特别是奢侈消费实际上开启了工业革命之门。

《奢侈与逸乐》中所反映的18世纪英国物质世界,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奢侈消费从宫廷和上层社会向全社会漫延,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奢侈消费的关注和讨论,大讨论扭转了人们对奢侈消费的观念,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主要围绕奢侈的定义、奢侈消费与社会道德、奢侈消费与经济发展、奢侈消费与健康等问题,正反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次大讨论,奢侈的含义开始在17世纪晚期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变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奢侈的定义与道德脱钩,与经济发展挂钩。

中世纪以来,英国人秉承传统观念,把奢侈与铺张浪费甚至贪婪浮荡等同起来,认为是一项罪恶。当时居住在英国的荷兰人曼德维尔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私人的恶德带来的是公众的利益,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的就业。曼德维尔的观点引发了轩然大波,受到不少人的诋毁和抨击。

之后,大卫·休谟、詹姆士·斯图尔特重新定义奢侈,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力量,明确指出,奢侈消费能够促进穷人就业,刺激工业发展,鼓励工匠改进工艺,认为“人们已经熟悉奢侈的快乐和商业的利润,他们的精巧和勤劳一旦被唤醒,就会在国内各贸易门类和外贸做出进一步的改良,这可能是与外国开展商业的主要优势”。

消费的巨量增长,推动了英国消费社会在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期左右的诞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英国走上了开发本国生产的“新奢侈品”的道路,社会史家巴里·科沃德认为:“不断增多的对制造品、奢侈品、服务和娱乐的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话题已经被多次讨论。在近代早期,英国形成了一个足够富有的社会,能够提供有效需求促进英国制造业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工业化之前快速增长,甚至成为工业化的重要前提。”

东方奢侈品的涌入和奢侈消费的繁荣促使英国人重新思考本国生产的消费品的特点,让他们认识到,英国人必须也能够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奢侈品和新的消费品来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了消费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创新,成为工业化的动力。

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英国制造商受东方奢侈品启发,充分借鉴其设计、多样性和美学特性,再结合英国消费者的品味和时尚,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革新,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再创新的技术开发之路,终于成功开发出本国生产的“新奢侈品”或者说“新消费品”。马克辛·伯格在书中指出了英国制造商“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装饰品的技术、材质和设计进行研究,吸收其中一部分特点,改造另一部分,并且他们还推动了一系列原则的出现,他们把这些原则看作对西方固有的家具物品和装饰品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的发展。”

这些新奢侈品具有诸多优点,一是“乐趣、舒适、便捷、实用和亲切”,遵循品味和美学原则,适应中等阶层以上消费者追求优雅生活的审美需求;二是这些新商品并不是以前国产产品的简单替代品,而是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和风格做成的特殊物品,通常能够唤起异国情调;三是这些新商品以“能买得起的价格满足了中产阶级和乡绅消费者要求的优雅品味”。

这一模仿再创新战略最成功的新商品是英国陶器。英国的陶器和瓷器制造是从模仿荷兰代夫特陶器和中国瓷器开始的,英国制造商通过仿造、抄袭加上本国的设计,创造出了独具英国特色的新陶瓷。比如他们创制的英式奶油色陶器、伍斯特和德比瓷器、斯塔福德郡洁具是如此与众不同,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是英式商品成为国际市场上受到追捧的优质商品的典范。此外,像茶具、茶几、漆器、搪瓷器皿、各种镀金器皿和金属饰件,以及随处可见的搭扣和纽扣都从过去的进口品,经过仿制再创新变成了英式新产品。其中得到最广泛消费和认同的英式新消费品是玻璃器具、陶瓷器具、镀银器皿、钢制品、黄铜制品和漆饰品。

英国成功走出一条“从仿制到创新”之路凭靠的是英国当时已经在消费需求的催生下形成了一个创新社会,从而为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打开了宽敞的大门。

英国早在工业革命之前的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已经成为创业者的黄金时代,在当时消费需求和社会氛围以及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人提出了各种计划和奇思妙想吸引大众投资,英国人开始自己发展新型工业技术,英国工匠开始扮演欧洲先进工艺先驱者的角色。

约书亚·塔克1757年在《旅行者指南》中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创新热潮的结果:“很少有国家能赶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能超过英国用来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发明的数量。事实上,荷兰在利用风力轮锯木、榨油、造纸等方面优于英国,但是涉及到采矿和冶炼各种金属方面,英国人在机械动力发明上罕见地灵巧。适合于在矿坑中提升矿石的发明,如吊车或马力机;其他的发明有抽水设备,如水力轮和蒸汽机;还有其他的发明来减少四轮马车的费用,如配上本制构架能让马车在倾斜或向下的路面奔驰的机械,同时能载运大量东西。对这些发明来说,在不同的工序中运用时必须添加各种操作杆。也包括黄铜系列部件,切割轮,轧板轮和制作各种精致金属线的设备。所有这些,看上去很奇妙,差不多是为了进一步操作和使用做准备。因此当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在伯明翰、伍尔弗汉普顿、谢菲尔德和其他制造业地区,几乎每一个制造商师傅都拥有一项自己的新发明,并且每天都在改进其他人的发明。我们可以自信地断言,在英国的这些地区,这些发明可以看作是一种实用技术的典范,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罕有。”

一位瑞士印染工在1766年就注意到,英国人对外国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强大:“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民族的工业和克服任何障碍的不屈不挠的耐心是超乎想像的,他们不敢夸口许多发明是他们的,但敢夸口的是他们完善了别人的发明,因此就有一句谚语,一件完美的东西一定是法国发明的,英国造出的。”正是在这种仿制和发明狂潮下,英国人的机械工艺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提到工业革命,总会提到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但实际上瓦特作为一名工匠师傅,拥有多项发明,比如亚当·斯密就写信托别人给他购买瓦特发明的订书机。正如马克辛·伯格所说,博尔顿和瓦特的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家看作是发明和创造的象征,但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正是由于英国整个社会都陷入改良和发明的狂热之中,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开发出了满足英国消费者需求的“新奢侈品”,而且成为英国拓展世界市场的利器,桑巴特就指出“奢侈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创造新市场的功能。”

从17世纪90年代起,英国的制造商已经把绝大多数外国竞争商品挤出了国内市场。此时小商贩的包里就塞满了小的奢侈品,丝吊袜带、袖珍镜子、长丝带和长花边、便宜的玩具、棉围巾、连身式内衣、牛角和象牙,以及许多其他细碎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普通家庭主妇意欲选择的被称为新消费品的“小玩意”,正是这些“充满了奢侈感、装饰感和乐趣性的物品激发了工匠和商人们的创造性”。

总之,马克辛·伯格此书为我们提供了解答“李约瑟之谜”的正确路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消费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工业世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