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不烧钱 瞄准运营效率提升 新造车企业“花钱模式”分裂化

刘晓林2019-04-30 22:32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晓林 进入量产交付阶段,随着资本的退潮,新造车企业的花钱模式开始分成更清晰的两大派别,一派是蔚来汽车这样继续大投入,主打客户体验和服务的,还有一类是强调成本效率,希望将运营成本压缩到最低,以坚持更长时间。在后面这一派别中,零跑汽车称得上是代表。

“一家体验店,连咖啡机都不配。有用户说,没见过这么抠门的”,零跑汽车副总裁赵刚自嘲说,他对用户吐槽的解读是:这家企业不会做营销,只会做车。但从内心里,赵刚觉得咖啡机真的没必要配,“要喝咖啡直接去星巴克好了”。在他看来,这种“没有咖啡机的汽车体验店不是好的新造车品牌”的理念,在逻辑上并不具有必然的合理性。

去年11月11日,首家零跑中心正式开业。2019年,零跑计划在全国13座城市开业超过20家体验店,今年4月,最新的一家体验店在成都开业。在第一款车交付前,快速布点体验店进行品牌宣传,这也是新造车企业普遍实行的战略。“要吸取特斯拉的经验”,赵刚表示,在维修售后服务到不了的地方,不开设销售渠道。

不仅在体验店的小资标配上“抠门”,零跑在整个造车链条和企业管理模式上都奉行成本最低原则。“现在没有Tier 1 供应商了,我们自己三电、车联网、自动驾驶都在做,全部自己做。所以造车成本上很有优势。”赵刚称,零跑最省的成本来自母体浙江大华的家底。有媒体戏称,当新造车企业都在拼资产、拼合作资源的时候,零跑还有一个可以拼的资源——“拼爹”,也即家世背景,零跑科技由浙江大华创始,这家世界排名第二的安防系统制造商,给了零跑在智能领域的基础技术支持。

生产环节,由于未获得自己独立的资质,零跑走了一条有点无奈的路——由同在杭州的已获得发改委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长江汽车代工。目前零跑自己在金华的共产也已基本建设完成,在量产环节,将采取零跑金华工厂把白车身和三电零部件等核心部件生产出来,然后由长江汽车杭州工厂负责总装工序的做法。

赵刚透露,在运营成本上,零跑甚至也对每个合作伙伴都进行约束,要求人员不能超,效率必须提上来。他介绍,零跑在成都整个城市所有店面的运营成本不到2000万。他认为,人力成本是最高的,因此必须提高人员效率。事实上,在不同的市场定位路线中,人力成本似乎也正在成为新造车企业最明显的区隔,据悉,蔚来在高层薪酬和服务环节上庞大的人力成本支出上颇为可观,但也有观点认为,就其对应的品牌定位和希望达到的消费者体验而言,这种投入并不为过。

“不是一定要省钱,要用业务模式,把用钱效率提的很高”,赵刚认为。和大部分新造车品牌一样,零跑最多的钱都在了研发上,不过,即使在研发上,零跑同样也希望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赵刚介绍称,零跑没有在国外设置任何研发分支机构,国内研发团队里也“没有一个外国人”。至于理由,同样是认为“没必要”,他认为国内的研发人才和研发能力已经足够。2019年,零跑的团队规模目标是达到2000人。

尽管质疑一直存在,但赵刚认为,在“战略投入与阶段经营上要做到平衡”的用钱原则下,赵刚认为,零跑的资本效率还是很高的。目前,零跑已经规划出三大整车平台。4月16日的上海车展上,首次参加的零跑汽车正式发布C平台概念车C-more,并宣布该车将在2020年左右上市。今年1月3日,零跑首款量产车型——智能纯电动Coupe零跑S01上市,综合补贴后全国统一售价10.99-14.99万元。上海车展上披露的新消息是,预计该车在今年5月底陆续开始启动交付,其中全国几个主要城市将在6月启动交付,7月份则会全面启动交付。据悉,在大型车展上,零跑今年只参加4月的上海车展。

体验店的铺开,量产车的投放,都意味着更多的资金需求。在新造车企业融资难度增加的当下,如何更好利用手中的钱成为关键。作为新车还没上市的企业,零跑要用钱的地方显然还很多。据悉,目前零跑的B轮融资正在进行中。

“有人说我们抠门,但我觉得抠的还不够,应该向特斯拉学习。” 赵刚表示。而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自信,赵刚更是提出了“每一辆车的成本要卖回来”的目标。这里的成本指的是制造成本、材料成本。“所有合作伙伴成本要卖回来、所有营销费用要卖回来。工厂成本和研发费用平摊不考虑。”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随着5月底补贴过渡期结束,新的补贴标准下,所有车企都面临着是自己继续贴钱,还是涨价的选择。“压力非常大,所以5月31日以后会调价,这是正常的商业规律。”赵刚称。

对于即将上市零跑S01,2019年的销量目标为1万辆,而2020年希望达到3-5万辆。不过,赵刚也很清楚,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目前S01这种小轿跑没有能卖到1万台的,”赵刚坦言,S01最大的卖点是性价比,不过零跑对市场的接纳能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新造车企业都开始对销量目标实施“禁言”,就连之前言必称10万辆的威马也开始绕开销量敏感话题。随之传导出的业内观点认为,市场的萎靡已经让新造车企业开始冷静下来,现在谈销量都是在谈自己的愿望,怎么融到更多资金、下一步怎么走才是最现实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性事件、企业动态;全程记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端、升温、爆发,以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投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变动进行持续性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