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限制“加号”号源的背后

史凯2019-05-11 21:26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史凯 “我已使出洪荒之力”,从千里迢迢赶到大医院排队的患者与忙了一天还要加班继续透支的医生都如此怨声载道时起,“加号”这一现象就始终存在于不断被加以审视、被诟病的争议之中。

由“加号”引起的医患矛盾更是屡见不鲜,从北京朝阳医院一名皮肤科医生因拒绝现场“加号”被患者打伤事件,到“女孩痛斥号贩子”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再到近期的“仁济医院事件”,让很多医生呼吁取消“加号”,不少网友也表示支持取消。

然而“是否该取消加号”依然还处在讨论区,似乎在短时期内并非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以致于更多的情况是将这一问题聚焦在了进一步规范上。

5月7日,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上海市公立医疗机构门诊医师出诊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开展预约诊疗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要加强预约诊疗服务及号源的规范化和分配管理,加号号源不超过核定号源的20%,确保诊疗时间和诊疗质量,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进一步规范的效果怎样还不得而知,但很多医生目前已经对“加号”明确说不,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多家三级公立医院,很多医生都直言,拒绝加号。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在接受经济观察报网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加号”现象既有体质的问题,也有资源的问题,暂时不容易解决。长久而言,解决还是要靠分诊制度的真正建立,取决于中国的“小病大治”等问题是否能通过分诊制度得以解决。

很多医生开始拒绝“加号”

近年来,“加号”的热议话题屡屡见诸报端。

本来,在医生当天原本计划的号已经满了的情况下,由于有些患者比较急,医生拒绝的话怕耽误患者病情,患者可以向医生申请再多加一个号,被看作是人性化的体现,但近年来“加号”却暴露出很多弊端。

时常有患者反应,排几个小时的队换来的却是医生仅用几分钟看病的强烈反差。由于“加号”导致医生较为仓促的诊疗让患者感到就诊质量不足。同时,医生严重透支也会影响看病质量,医生亦苦不堪言,很多人表示“加号”无益于医患。

储殷表示,中国的“加号”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加号”现象主要是集中在好医院和大医院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到这类医院看病的人太多,而且特别是有很多外地人,很难得来看一次病,如果医生当时没有给其“加号”,患者就基本上难以解决,这种情况下,“加号”逐渐成为一种惯例。

正是因为“加号”成为了一种惯例,近年来滋生出很多号贩子,获取到“加号”后加价转售进行牟利,为此多地也曾为打击号贩子相继对“加号”作出不同程度的规范。但随着近年来由“加号”引起的很多医患矛盾事件的增多,很多医生开始呼吁“取消加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近日向记者表示,目前该医院很多医生根本不给加号、拒绝加号。在记者采访的其他几家北京三级公立医院中,得到了很多类似恢复。

然而,也有医生一天至少看百余号,到晚上8、9点才下班,并表示“会尽可能加号”。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完全禁止“加号”不现实也不可能,因为“加号”很多时候可以解决一部分患者没有挂到号但岌岌可危的燃眉之急。

有业界专家认为,一个“加号”不仅意味着主治医师需要多工作几分钟,相关的护士、检查、收费、取药等一系列岗位都将发生相应的连锁影响,可能会造成一条线上的工作人员都不能准点下班。

“不加号觉得对不住老患者,加号无止境又有医疗隐患之虞。”,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王含在其发布的一篇文章中称,“越来越多的加号我很快就吃不消了。道理很简单。每个半天常规挂号10个,假设有一半是需要检查后再看的,这5个下一次如果都来加号的话,就是15个。由于检查时间不等,所以每次门诊都会有不同时间间隔的患者来加号,保不齐还有以前的老患者,还有挂不上号的。一旦给这个加了,那个也得加,不然就是不公平。如果个个都加的话,每个门诊都搞得十分被动。”

亟需分诊制度的建立

此前,安徽省级三甲医院实施过门诊“限号限时”的举措,并规定患者在专家门诊的平均看病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10分钟,受到了外界的普遍欢迎。

此次上海市卫健委发文,旨在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应对医师加号依据、时段、比例加强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便群众就医,保护患者、医师、医疗机构合法权益。

然而“取消加号”似乎在短时期内并非是一件容易解决的事。

在储殷看来,“假如小学班主任的孩子病了到医院看病,医生加不加号?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很普遍,医院是治疗机构,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焦点。医院和医生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系需要维护,同样也要通过加号来解决。”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医院取消医生“加号”的前提是要结合既往每个科室、每名医生、每个出诊单元的门诊工作量,对出诊号源总量进行重新核定,扩大列入计划、可预约的号源,减少临时性“加号”号源数量,所有号源纳入医院门诊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剩余少部分的“加号”号源也是统一管理,而且手否能够“加号”,也由管理部门把握和监管,确保医务人员工作不超负荷,确保每位患者必要的就诊时间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王含在其文章中称,她在美国的游历中去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作为医学科研机构的NIH,也会有门诊,频率是每周1天,一共7-8个患者,4-5个Fellow平均分。即便这样,Fellow们还提意见说工作量太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门诊曾经一个下午只有1个病人,教授跟患者的沟通可以长达两个小时。

储殷向记者称,在国外,如果没有Clinic的介绍信,则不可能到医院走医保,通常而言,患者要先通过护士台来确认够不够病,先做基本检查。但对于国内而言,目前在这些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要杜绝“加号”,恐怕只会造成更大的问题。

储殷认为,“加号”现象反映出的核心问题还是分级诊疗制度目前还没有真正地建立。目前中国的预约挂号制度是大病、小病、急病、慢病一起治,小病慢病抢占了太多的资源,导致很多急性病患者没有挂到号,但是毕竟病情严重,也得治,所以通过“加号”来解决。而最终解决还是要靠分诊制度的真正建立,中国的“小病大治”等问题能否通过分诊制度得以解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