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 制造之城:时间、效率、成本

苏小张2019-05-23 11:40

(图片来源:苏小张/摄)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苏小张 实习记者 王彤月 珠三角的一天是从大货车的轰鸣声中开始的。

传统代工、陶瓷、情趣用品、家电、机器人、物联网、5G,低端的、高级的、原创的、抄袭模仿的、30年前的、未来的,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密布在这两个“中国制造”最热火朝天的城市:东莞和佛山。金钱与效率的刺激,成本与竞争的摧残,杂糅在这片神奇的区域。

从佛山高明通往顺德的大巴车穿西江而过,江水浩浩荡荡,浑浊似黄河。两岸龙门吊、货轮林立。

佛山和东莞的长途客运站内,车辆密集,随时可以去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候车大厅里,拎着塑料罐桶的,不修边幅呼呼大睡的乘客,随处可见。工作人员不时呵斥那些蜂拥而上不排队的中国老乡们。

佛山长途客运站 苏小张摄_副本

(佛山长途客运站 苏小张/摄

有时候你很难将这些场景跟这里的生产出来的精致、充满科技感的产品联系起来,但这就是中国制造的本相。

这里的班车很准时,说几点开车就几点开车,说走高速就走高速,不管车上有多少人,都准点发车,司机会挨个要求所有乘客都系上安全带。这里不像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大巴车从不准点,出了客运站兜兜转转地拉客,说走高速很快又下了高速,往往说好了一个小时的车程需要花出去两到三个小时。

时间、效率、成本。无论表象多么杂乱,无序,都挡不住这里对时间、效率和成本的坚守。这是中国制造的财富来源。

制造业浸入了这里的每寸土地。外来人很难感受到这里城乡村镇的分界线,一个厂房挨着另一个厂房。你需要通过具体的产业聚集来辨识彼此的区别。除此之外,很难分清彼此。但厂房、物流、工人和偶尔的赤脚蓬头垢面的迷失的年轻人,又迅速填平了一切。

佛山2 苏小张摄_副本

(佛山 苏小张/摄

从东莞到深圳,大巴车经过一个不太长的城市过渡带,很快就上了深圳的“长安街”深南大道,一切就到了现代世界,仿若到了另一个国度。

4月20日,经济学家张五常在一个名为“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说,“深圳将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两年前,他曾经预测,十年后深圳一带会超越美国的硅谷。他的理由是,除了深圳,还有东莞。“东莞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业区,……东莞是无数种产品皆可制造,而且造得好、造得快、造得便宜的城市。”

他在论坛上说,“你们这一剎那站着的土地,就是这一点,分寸不差,有朝一日会成为整个地球的经济中心。夸张吗?那当然。将会灵光吗?这类推断老人家很少错。……困难重重,但假以时日,我应该对。”

那片土地密布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新兴;密布着无处不在的残酷考验;密布着饱受争议的技术创新;密布着时间、成本与财富;密布着中国制造的各种形态和表征。张五常所说的,会是它正在走向的未来吗?

更多文章,请扫下方二维码:

二维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