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中国正在为科技扎紧伦理的“篱笆”

社论2019-07-26 22:37

(图片来源:壹图网)

中国正在为科技扎紧伦理的“篱笆”。7月24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预期,中国将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并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

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那些曾引发争议的科技伦理事件。它们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无可否认,科技进步所能触及的边界,早就超出了人类的认知,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无从想象。不过并非所有可能达成的现实,都符合人类文明的标准和价值尺度。因而,在过去所有时代,人类都曾面对选择和拷问。相比之下,今天的一切要复杂很多。诸多科技在经历漫长的徘徊期后,今天正面临密集的突破。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和生物科技等等。偏巧对于它们可能带来和改变的一切,我们至今仍然知之不多。

某种程度上,这加大了扎 “篱笆”的难度,我们没有无懈可击的方案。问题是未来已来。去年年末发生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即是一例。这当然是对科技伦理的粗暴践踏。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我们相信这也是一种启蒙。当从最初的喝彩和欢呼声中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地追问这 “第一例”所展示的灾难性后果,我们忽然就明白,一旦失去伦理的篱笆,科技本身也可能蜕变为恶的种子。

在我们比过去更快地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的时候,它唤醒了众多普通人沉睡的意识。当我们将人的福祉作为尺度,从伦理的角度,反思科技之于人类的真正价值,我们知道该做些什么。所以,尽管对大部分人来说,科技伦理仍然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这个词仍然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当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当我们追问谁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并下决心在基础科研领域获得更大突破的时候,更快更牢固地扎起伦理的 “篱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这意味着,我们倡导一种有责任的科技创新,一种坚持正确价值观的科技创新。它让我们始终保持对科技的敬畏之心,而不是以技术和创新之名,轻易地突破伦理的边界。

一旦从科技伦理的角度审视,我们会发现,尽管多年来,中国在涉及这一命题的各个方面都发布了若干规章,但在执行层面,科技伦理的防线仍然是松弛的,在有些领域甚至是不设防的。当遭遇一些具体情境时,即使那些无视伦理的做法,也很容易逃过法律的制裁。那些始作俑者仅仅承担了道义上的问责。这使得对科技伦理的坚守更加不易。

在科技史上,伦理问题不止一次引发巨大争议,人类也曾身处危机边缘。1949年发布的 《科学家宪章》明确,科学家要“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其误用”,“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现在我们面对更多的伦理难题,确保科技创新的方向,避免因伦理问题可能导致的人类灾难,已经是一项需要诸多协同的系统工程。有鉴于此,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逢其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