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摆脱浮动“恐惧症”,习惯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

社论2019-08-09 19:35

 

经济观察报 社论 人民币汇率“破7”,让之前一切有关心理点位的讨论烟消云散。央行就此表明,对具体数字的纠结不在央行的考虑内。尽管很多人仍然担心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但可以肯定,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更具弹性的汇率体系,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来说尤其重要。

在这个时点上,美国财政部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只是合时的政治选择,并不需要任何合理的凭据。这样的行为无疑会放大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可能陷于停滞的关键时刻。市场期待各国央行和经济决策者不受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只依赖可靠的经济原则和数据行事——这正是四位前美联储主席联署公开信的要旨。

人民币汇率“破7”原本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时点。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存,外部不确定性加大,汇率扰动因素增加,都可能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所以“破7”不代表中国汇率政策生变,更不足以判断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恙”。

即使如此,8月5日人民币逾越“7”这个整数关口,仍然是标志性的。央行不再动用外汇储备或其他手段“守7”,也说明决策层下决心让汇率增加弹性、更趋市场化;在当前的国际政经大背景下,“破7”可能不逊于一次汇改。

从中国金融改革的大逻辑来看,金融开放的基本时序是:汇率自由浮动——资本项目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浮动是各项改革的前提与基础。由是观之,改革节奏或有快慢,但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而谋求自由浮动的方向从未改变。

严格地说,中国目前实施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过从2005年汇改至今,持续推动扩大汇率波幅是确定的政策选项。人民币汇率“破7”后,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承诺不搞竞争性贬值,不将汇率用于竞争性目的,也不会将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换种说法,或许可以说,中国无意打一场“汇率战”甚至“金融战”。但更有汇率弹性的人民币,对外可以打击单边下注赌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投机者,对内更有利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相机抉择。鉴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或许可以预期,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不意味着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的可能。

对于中国企业和普通百姓来说,摆脱汇率浮动“恐惧症”,习惯于一个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还需要做很多功课。尽管很多企业对汇率风险并不陌生,不过弹性的增加,特别是双边浮动之下的弹性增加也可能意味着风险的放大。中国企业正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加上国际贸易和投资结算仍以美元为主,汇率弹性增强,意味着企业需要运用恰当的工具有效管控汇率风险,避免风险和潜在的损失。对于那些有美元债务头寸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