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资私募正与监管沟通申请公募牌照 “公+私”双轨运营人才难觅

洪小棠2019-12-04 18: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政策驱动之下,外资私募机构正在谋求公募化的转身。

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进入境内市场开展私募证券基金业务的外资机构,最近正谋求向证监会申请公募牌照。目前,多家外资私募机构与监管部门就相关事项进行沟通。

这一趋势,与今年10月11日证监会拟正式取消外资在公募机构中的持股比例限制有关——明年4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公募机构外资股权比例将被取消。

据多位外资私募机构人士透露,其正在谋求公募业务牌照,一方面在于看好境内公募理财市场的潜力,并追求在华公募业务的开张,另一方面则与外资在华人才配置上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有关,而开展公募业务能够进一步集中该类外资在华的资源。

外资开启“私转公”

外资私募正在将手伸向公募这块蛋糕。

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富达、桥水等多家外资私募机构正在研究考虑在境内设立独资公司开展公募业务。

此前,外商独资公募机构主要产生于合资公募机构控制权或股权的交割。例如此前大摩华鑫、上投摩根等公募机构的外资机构已在筹划谋求更多持股比例的事宜。

而此轮的外商独资公募机构,则有望诞生于现阶段的外资私募机构之中。该类外资之所以此前没有参与合资公募机构的设立,原因与该类外资的公司文化、发展特点有关,例如富达等机构一直以来未以合资方式在境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富达一直不愿意做合资,在全世界其他市场也没有做过合资的经历,所以在国内的私募只是一块跳板,未来还是希望能够转向公募业务。”一位接近富达国际的人士透露。“而且富达在全球主要还是以共同基金和主动管理为主,这也是富达希望发挥的优势所在。”

另一家外资私募机构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最开始做私募的时候,就希望最后还是能向公募业务进行转型,最终的诉求是能够开展公募业务。“上海一家外资私募机构人士透露,“目前私募这块业务其实我们也没有太用力在做,更多还是希望私募成为公募业务的一个过渡。”

人才短缺的掣肘

在华开展私募业务的外资机构并不在少数。

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富达、贝莱德、瑞银等外资纷纷在华开展私募业务,截至今年7月底,中基协共登记的外资私募机构管理人达21家、备案产品46只,总规模54亿元人民币。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该类外资机构尚未对私募业务集中发力,其原因或在于筹备未来的公募业务。

“近3年的时间,21多家私募只做了50多亿,平均下来每家才2个多亿,和这些资管机构的名气相比,这些规模的确比较有限。”上海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指出,“这一现象应该和这些私募机构有意愿发力转公募业务有很大关系。”

之所以上述外资机构入华之意不在“私“,原因之一也与市场人才供给有限有关。

“按照监管要求,公私募业务肯定要做到人员、投研体系的隔离,要建立两套前中后台的人员系统,但现阶段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队伍来同时搭建公私募业务。”上述上海地区外资私募机构人士透露,“对于一些外资来说,虽然已经完成了私募机构的登记,但未来舍私募、保公募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这样解决了一个人才队伍,这些外资就能够轻装上阵在境内开展资管业务。”该外资私募人士坦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