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华北城市化是环保治理更恰当的方式

聂日明2019-12-07 15:59

聂日明/文 北方正值取暖季。据报道,刚刚进入供暖季的河北多地曾传出天然气限购的消息,随后河北省政府称,煤改气、煤改电的用户,在三年运行补贴期满之后,其享受的省政府运行补贴将在三年内逐步退坡至0。另外河北多地还出现村民因一氧化碳中毒而伤亡的事件,受害人因未被告知清洁煤球的使用注意事项而中毒。

煤改气、煤改电和清洁煤球,都是京津冀地区污染治理的举措。2017年,华北地区启动冬季清洁取暖政策,受此政策影响较大的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冬季传统取暖靠散煤和小锅炉,要降低这方面的污染,就要直接改变他们的取暖方式。

清洁取暖会新增成本。中国是产煤大国,烧煤是最划算的,其他方式的成本都会高一些。据报道,获得同样的热值,天然气和电力分别是煤炭的2倍、3倍,清洁取暖意味着设备更换的初装成本和新增1-2倍的运行成本。从微观执行的角度看,居民转换取暖方式,还存在学习成本,包括输气管道和清洁燃煤的燃烧等安全保障知识,这需要精细的基层治理,帮助居民和供应商适应。不当燃烧清洁煤球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就是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所致。这些领域的治理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因此,环保治理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成本由谁分担?

正常情况下,本地污染影响本地人,本地花钱治理,环保治理到什么程度,由本地人的偏好决定。但空气污染是跨区域污染,河北居民烧煤,会影响天津的空气质量。对于河北居民来说,高污染、低成本的取暖方式可能是一种经济的行为,让他们承担清洁取暖的成本,会让其生活陷入困境,也不公平。要提高北方农村居民的遵从度,就要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自然不能让他们承担清洁取暖增加的成本。

简单地说,跨区域的污染治理,应该让高标准环保治理要求的地区承担低收入地区的治污成本。现实中,这项成本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2017年起,中央对北方地区的冬季清洁取暖下拨专项转移支付,2019年预算拨付近140亿元,但远远满足不了实际支出。据报道,保定市完成煤改“双替代”后,每年运行补贴近30亿元,占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72%,相当于其2017年住房保障、文化体育与传媒和科学技术三项支出之和。而专项转移支付中拨给保定的只有4亿,差额由河北省和保定市共同承担。

然而,河北省政府原本的财政收支就存在困难,2018年,全省决算收入3500余亿,决算支出7700余亿,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不足3200亿,没有外来的支持,河北省确实难以支撑高标准的环保治理。除了省政府的补贴将要退坡,大多数地市的补贴恐怕也难以为继。这时,要想继续保持这个水平的环保治理,只能挤出农村居民的其他支出。从这个角度来看,困境很难解决,必须要在京津的蓝天和河北农民的正常生活中做平衡。

长远来看,环保的治理有更好的办法。国际经验显示,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分布,极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人的消费极低,污染排放少;极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大、环保治理的边际成本低,污染排放也少;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低时,人们有一定的消费,但人口集聚程度又不高,环保治理边际成本很高,比如农村。中等发展水平、中等人口密度的地区会陷入“要发展,还是要蓝天”的困境。

恰当的方式是继续推进华北地区的城市化,人口集聚到大城市,收入提高,供暖和环保治理的边际成本双双下降,就可以承担得起清洁供暖的成本;农村人口密度会随之降低,人均占有资源增加,收入会有一定的增加,即使仍保留原有的取暖方式,污染水平也会降低。顺应城市化,尤其要顺应人口往大城市集聚的趋势,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也让环保治理能以更低成本运行,同时解决“要发展、要蓝天”的问题,这也是长期解决污染的最佳方案。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