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下行明显的大多不是环境治理重点行业

董瑞强2019-12-26 16:0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形势下,存在这样的声音:严格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迫于此,一些地方可能面临放松环境监管的风险。

12月26日,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对此回应称,这种说法和声音的确存在,近几年每年秋冬季都有所反映。不过,这些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经济与环境两者联为一体、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是正相关,而非对立面。

他说,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无论从主观愿望,还是从实际效果看,两者可以相融,互相促进。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用牺牲发展办法来保护环境。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按照中央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不过,经济与环境要统筹好、坚持好,并且长时间做到,并非易事。这考验着发展理念、定力和耐心,考验执政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能力和本领。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这些年,我们把生态环保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很大压力。”徐必久说,只有经济、环保都搞好,才是真正的好、持续的好、有底色的好。大家都希望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让它更浓厚一些。行百里者半九十,污染防治攻坚战到了收官阶段,滚石上山到半山腰,逆水行舟到水中游,唯有勇往向前、别无他途。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严格依法依规监管,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严格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引导激励与约束惩戒并举,充分发挥倒逼、引导、优化、服务功能,大幅减少审批许可,加大帮扶指导,持续完善环境政策。

徐必久认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做到不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可倒逼经济发展。比如,这几年国家治理黑臭水体力度大,拉动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都非常明显,提高了城市品位、经济竞争力和老百姓的幸福感。

也就是说,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此外,治理“散乱污”企业,为环境好的企业腾出了市场空间,促进市场秩序规范。

徐必久告诉记者,其实经济下行明显的大多不是环境治理重点行业。2019年1-11月,重点治理的高耗能行业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一是在工业增加值上,全国高耗能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有色、钢铁、建材、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4%、10.7%、8.6%、6.8%,显著高于5.6%的全国工业平均增速。

二是在产品产量上,全国粗钢、乙烯、焦炭、水泥、平板玻璃、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5%、12.2%、8.9%、6.6%、7.1%、5.7%。

三是在重点区域上,高耗能行业产品产量增长势头明显。山西、河北、天津、山东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6%、13.4%、11.9%、9%,天津、山西、陕西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9%、10.0%、7.6%,山东、陕西焦炭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8%、21.9%。

此外,从实际效果来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态势也已经显现。国家层面和地方上都是如此。

徐必久介绍,2013年-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9万亿增加到90万亿,同期大气污染实现大幅下降,第一批74个重点城市中,开展PM2.5监测,平均浓度下降42%,二氧化硫下降68%,北京很明显,PM2.5从当年89.5微克/平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51微克/平方米,今年还在大幅下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关注国家工业、环保领域产业政策,重点关注钢铁行业、电商、环保、新能源、高端智库等相关方向。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