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官员带货背后的真问题

陈宁一2020-01-09 08:25

文/陈宁一 近期,频频看到官员成为网红,为地方带货的新闻。

例如,安徽省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春化身主播,和某位网红主播一起,共同直播推介砀山县特色农产品,被人们称为“网红县长”。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副县长王洪涛直播卖货成网红。他在为某村的果农卖货,目的是带动村里扶贫。

在广州举办没多久的第十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来自陕西和广东两省的10位县长化身特色农产品推介官,齐齐走进直播间,为“自家”农产品吆喝带货,在2小时内卖出了近200万元农产品。

这些年,贫困地区官员就曾为当地土特产代言,通过化身网红的形式,促进地方产品的销售。官员作为网红带货这一形式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笔者无意评判对错,倒是更愿意看看现象背后的成因。

这些年,笔者受政府邀请考察了不少地方。一次去四川某贫困地区考察,主要是协助其扶贫事业。市里有多位领导挂职下面贫困县三年,脱贫目标仍未达成。“市里的要求是,不脱贫不能走。”一位挂职领导说。

实际上,中央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已经到紧要关头。坦率的说,诸多贫困地区,脱贫事业依然艰难。官员头上的压力巨大,所以尝试各种方式脱贫的现象频发也就不奇怪。

近些年电商下沉,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的形式成为热点。笔者也曾与一些主流电商平台交流,他们基于做政府公关的思路,花钱花流量来做扶贫项目也比比皆是。

此时,地方官员的扶贫压力与推行新的商业模式风口一结合,自然网红官员也就应运而生。

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真问题却被忽视了。

不久前,《半月谈》曾报道:2019年618期间,全国贫困县爆款农产品销量提升1591%,在这些爆款农产品的背后,是一批卖力“吆喝”的当地政府官员。

光鲜的数据,真的改变了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困境吗?笔者多年考察和实践的经验看来,农业和农村的真正问题在于:产品标准化和品牌缺失,以及供应链的落后。产品标准化的缺失导致没有市场认可的品牌。线上线下的渠道体系没有构建成型。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链水平依然处于原始状态。

一个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地方的仓储物流也相对落后,直接导致产品成本高企,在品质没有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网红官员带货,更多的是一时喧闹,对一些产品或某个平台的确有促进销售之作用。一旦免费的流量没有了,销量也就回落了。官员本职工作不是带货,当这一模式不被消费者接受的时候,困境依然还在那里。

在官员或者网红带货的同时,也能经常看到消费者被扶贫名义所裹挟,买到的产品品质差,性价比低。显然,在产品品质问题不解决的前提下,消费者不会永远为情怀或者同情而买单。

当下的精准扶贫,一定是放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考量。由此得来两条路径:一,农业。二,旅游。实际接触中也确实如此。

笔者觉得,一个可行的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之后,以相对标准化的特色农产品和品牌来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其呈现的模式是:旅游吸引人流——农业二次变现人流。很多时候,除了旅游业吸引人流之外,农业和农产品会成为重要的二次变现的盈利点。

网红官员带货的模式,实属市场和政策压力下的临时产物。如果引导得当,将把控产品品质和将供应链的改造当做重点,或许能成为一种好的营销手段,但将其视作扶贫的路径,恐怕是思路跑偏了。

(作者系大有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创始人,全域旅游专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