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脱贫率99.99%以上:消灭“数字穷人“不是句号

宋馥李2020-01-10 20:09

本报评论员 宋馥李 江苏省只有17个“穷人”?!

1月7日,江苏省发布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其中提到,江苏省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这份精确到个位数的扶贫成绩单,引起惊呼声一片。

这与我们通常所见的统计表述,形成了强烈反差。如果换成“基本脱贫”,大概率不会那么让人诧异。但是,我对这一数字并不奇怪,近些年,我们用了洪荒之力扶贫攻坚,这样的精确和精准,是与庞大的行政资源投入分不开的。

从中我们亦可管窥中国巨大的地区差异,作为东部发达省份,江苏省的扶贫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而全国脱贫标准为4000元,这6000元的地方标准,还主要是针对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在2015年底,江苏省已率先完成现有贫困线的脱贫目标。

按照全国脱贫攻坚总体规划,2020年要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在这一压力之下,全国诸多省区市、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所以,江苏省扶贫办一位官员颇有些自豪地说,目前的脱贫工作,立足于解决相对贫困。

如果认真推敲“解决相对贫困”这句话,会发现这个表述其实不对,相对贫困是解决不掉的,只能尽量缩小。不过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我其实对此十分赞赏,因为这位官员点出了贫困的相对性。

贫困线是相互比较和精确测算的产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它需要不断修正、不断提升,划线本身就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事儿。

实践中,中国各省区市会参照国家标准,根据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初期进行标准划定,由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详细排查,这个过程就像人口普查一样,需要保证数据真实精准。而精准扶贫的要义之一,就是对这条基准线的精确测算。

有人可能会吐槽,划线这个事儿科学吗?是不是有些简单粗暴?在扶贫标准线上下的低收入者,往往就因这一线之隔,被贴上了贫困和非贫困的标签,而划到线里的和落到线外,享受到的好处往往差距不小。所以现实中,会有人不愿意摘帽,宁可继续“贫困”下去。

但我们要推进减贫事业,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是行政力量着力必须有的圭臬。只有这条贫困线划下来,才能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才能将扶贫工作形成考核指标,最终形成势如千钧的倒逼压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性安排,中国的精准脱贫工作,才得以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是,仅仅满足于把现行贫困线下的“穷人”托举到线上,无疑是局限和狭隘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分赞赏江苏省扶贫办那位官员,他点出了“相对贫困”的概念,并表示会把以后的工作重心聚焦于此。

因为,数字定义的贫困,与感性认知上的贫困,永远是两个概念,甚至还是天差地别。生活中,人们能感知的贫困,更多来自于和身边人、或同一圈层人群进行的比较,当你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水平与别人拉开层次、人有我无,就自然分出了贫和富。于是,人们心有戚戚焉,嗟叹自己贫困辛劳者有之,矜夸自己富足有闲者有之。

只要实行市场经济,由比较产生的贫困,就不可能被解决。因为从本质来说,市场经济要产生动力,就要有落差,落差能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我们进入了共同富裕的阶段,这个社会仍然有相对的“穷人”。

从相对贫困的概念来说,可以肯定,即便江苏省这17个“最后的穷人”脱贫后,感性认知上的贫困依然不会消失,因为差距总是存在的。扶贫只有阶段性的目标,没有终点。数字意义上的“穷人”消失后,我们依然要致力于缩小贫富落差,因为落差太大,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扩大差距,而扶贫则是缩小差距,两者应当并行不悖,如此才能构建一个既发展又稳定的社会。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