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时评|经济“战疫”:纾困中小企业也要抓住时间窗口

于平2020-02-05 16:57

于平/文 随着新冠疫情持续爆发,各地防控措施不断加码。封村封路、商铺关门、工厂停工……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几乎处于停摆的状态。这样的局面之下,各地经济也蒙受冲击。尤其是抗风险能力更弱的中小企业主和个体经营户,纷纷陷入了“至暗时刻"。

“公司再不开业,没有收入,房贷、信用卡,都快要断供了,活着太难了”;“小超市里囤的年货,现在几乎卖不出去,底层人没钱的恐惧远远大于肺炎”;“冰箱里压了15万的货,客房关门,餐饮关门,一天亏四万多,现在就剩一口气能出了”……许多中小业者发出的“生活太难”的悲叹。

显而易见,许多企业,正徘徊于生死的边缘;许多家庭,面临着经济困顿;许多人对于前途,都感到彷徨无措。正如有人所感叹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面对中小企业遭遇的空前困难,一些地方也坐不住了,苏州率先出手,端出政策蛋糕,为中小企业纾困;而后,一些地方纷纷跟上:信贷支持、房租减免,社保缓缴……一系列惠企政策给中小企业雪中送炭,赢得舆论一片好评。

不过,仅仅靠这些政策,恐怕依然难解中小企业之困。此次新冠疫情与经济下行趋势相叠加,对于整体经济的冲击,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超过17年前的SARS。这也意味着,相应的政策应对,也必须同步升级,拿出更大的决心和魄力。

在此方面,囿于地方政府的权限和财力,能够操作的空间恐怕是有限的。这就注定了,一些地方的惠企政策,往往只能浅尝辄止。比如,有的地方推出缓缴社保,但期限只有三个月。三个月时间,许多企业还在挣扎喘息之际,又能减少企业多少压力?对于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各地着墨也甚少,这也远远低于企业的期待。

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不仅关乎地方经济,也攸关整体中国经济的活力,攸关就业保障和产业安全。除了地方应当积极行动,在国家层面,也亟需针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制定一揽子方案。

以社保减负为例,不仅要给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更长的缓缴期,还可以将个别地方经验推而广之,对社会保险费率进行临时性下浮,从而更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事实上,尽管社保费率去年已经下调至16%,但从全球来看,16%的社保费率依然是偏高水平,仍然有进一步下调余地。

降低税费,也是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的必要之举。包括,对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如旅游、餐饮等,需要尽快推出差别化的税收政策,帮助行业走向复苏。其他企业税收水平也需要适当下调,此外,应扩大小微企业免税适用范围,考虑对年销售额1000万以内的小微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

除了社保、税费之外,包括财政、货币等政策,都需要及时调整,制定专门政策应对疫情冲击,给予中小微企业更多的定向支持。这些政策和方案,越早出台越好。就如同抗击疫情不能错过时间窗口一样,拯救实体经济,纾困中小企业,也需要争分夺秒,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总而言之,稳住中小微企业,也就稳住了千千万万的饭碗,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当然,也必须承认,再及时,再完备的扶持政策,也难以覆盖所有企业,也难以惠及到所有业者。外部救助之外,行业和企业也需要努力自救。每个人都要做“最难”的一年的心理准备,也要有重新打拼的最坏打算。咬紧牙关,熬过这一“至暗时刻”,当国家平稳回到正轨,可以相信,我们的未来依然光明。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