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观澜 | 台海风云40年(一)

王义伟2020-05-06 12:45

(图片来源:IC Photo)

经济观察网 王义伟/文

写在前面   

以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台湾问题的解决进入下半场。上半场(1949-1979),大陆主要希望采取“武”的方式,解放台湾;下半场,大陆主要希望采取“文”的方式,和平统一。

从1979年迄今,40余年了。和平统一“路漫漫其修远兮”,海内外中国人都在上下求索。“台独”势力的发展和崛起、岛内政坛的政党轮替,又为这场求索增添了变量和困难。

5月20日,蔡英文将展开她的第二任期。在这个特殊时刻,对过往40余年的两岸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使读者朋友对台湾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两岸未来发展道路有更深刻的探索性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光之年。这一年,他和他率领的中国共产党至少完成了4件轰动全球的大事:第一件,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第二件,宣布和平统一两岸政策;第三件,出兵越南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第四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经济特区应运而生。

既有地动山摇的大国之怒,又有吹拂一湾海峡的和风细雨;既有跨越太平洋的纵横捭阖,又有南国之滨的打开大门。和平与战争交织,改革与开放并行。中国的1979年,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年。

中美建交是中共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奠定的基础。整个建交的谈判过程,也是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斗智斗勇的过程。周恩来向美方提出了建交的三个条件,美台之间要“断交、废约、撤军”。美方基本上照单全收。

而在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美方也给出了积极的承诺。

1972年2月28日签订的中美《上海公报》,美方这样承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年12月15日发表的中美《建交公报》,美方这样承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12月25日”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之前,海峡两岸经历了一场创纪录的、长达21年的炮战。

时间再往前推进到1958年。

虽然已经败退台湾近10年,国民党当局依旧不甘心,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袭扰大陆。大陆忍无可忍,大批炮兵部队秘密进驻厦门,准备炮击金门。

由于金门防卫司令部(金防部)位于山侧,解放军遂在内地找到一个类似的山头进行模拟炮击,收集射击诸元数据。

这一年8月20日,蒋介石亲赴金门鼓舞士气。蒋介石离开后,还有一众国军高官留在金门督战。

现在看,蒋介石应该是躲过了惊天一劫。因为蒋介石到金门后三天,炮战爆发。如果蒋介石晚走几天,他一定会呆在金防部,而金防部在炮战一开始就被铺天盖地的炮火覆盖。

8月23日下午6时30分,正是晚饭时间,解放军突然猛烈炮击金门,两小时内落弹4万余发,金门炮战正式打响。第一波炮击后,国军死伤440余人。金防部伤亡尤其惨重,台“国防部部长”俞大维、金防部司令胡琏、参谋长刘明奎均负伤,金防令部三位副司令中,赵家骧、章杰当场死亡,吉星文重伤稍后不治身亡。

这场炮战一直打到当年10月5日才告一段落。之后双方继续有零星炮战,大陆方面对金门炮击逐渐减少。后来改为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以方便金门守军补给。再后来,炮弹改为宣传弹,但是依旧在打炮,只有象征意义了。

阴差阳错地,金门炮战成就了当地的两个名牌产品:高粱酒和金门菜刀。

十多万国军涌入金门,其中很多驻守在潮湿阴暗的坑道。金门盛产高粱,用高粱酿造的白酒味道纯正,有驱寒祛湿的功效,成为守军的最爱。因为驻守需求量大,高粱酒产量逐年攀升,并声名远播,成为台湾名酒,两岸开放交流后,又被大陆酒客所认可。

而解放军发射到金门的炮弹,则被当地居民收集,用来打造菜刀,从两岸对峙的炮火,辗转进入普通百姓的厨房,见证人间烟火。

等到中美建交,这场炮战也划上了句号。

1979年1月1日,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声明说:“我已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从今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同一天,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确立了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也提出了两岸人员恢复交流的主张:“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大陆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从以往以解放台湾为主,改为和平统一为主。之后大陆一系列促进两岸交流的措施的颁布和实施,这份文件就是原始的开端。

对于大陆发出的和平统一、两岸交流的倡议,台湾方面是怎么回应的呢?

台湾的回应是断然拒绝。

这种断然拒绝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逻辑基础:一个中国,汉贼不两立。

退居在台湾的国民党,在1979年的时候,依然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捍卫者,只不过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的正统代表,中国共产党不是。

1月12日,台湾“行政院长”孙运璇正式发表声明,表示只有“在‘中华民国’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奋斗,才能重建一个强大统一、自由民主、进步繁荣的新中国”。

就这样,在1979年,大陆敞开了胸怀,台湾依旧大门紧闭。

有一位台湾年轻人被大陆的倡议感动了。

1979年5月16日晚,一位名叫林正义的金门守军连长独自一人用游泳的方式登陆厦门。

之后,林正义来到北京,改名林毅夫,就读于北京大学。再之后,林毅夫远赴美国,师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教授。1987年,林毅夫学成归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目前依旧活跃在学术界。

刚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美国,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又玩起了花样。1979年4月10日,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并将该法的生效时间溯及既往,1979年1月1日生效。

《与台湾关系法》中有这样的条款:“任何企图以非和平方式来决定台湾的前途之举—— 包括使用经济抵制及禁运手段在内,将被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及安定的威胁,而为美国所严重关切。”“指示总统如遇台湾人民的安全或社会经济制度遭受威胁,因而危及美国利益时,应迅速通知国会。总统和国会将依宪法程序,决定美国应付上述危险所应采取的适当行动。”

这为美国干涉两岸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标准的美国式的长臂管辖。

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召见美国驻华大使,表明中国的严正立场。美方回复了一套官方说辞。

因为这部法律,美国开始在两岸间翻云覆雨。直到今天,美国也还没有远去。这个国家的身影,一直在海峡两岸徘徊。

在1979年改变命运的还有国民党的新星李登辉。1978年,李登辉被任命为台北市长。一年多的时间,李登辉的勤政、清廉获得了包括蒋经国在内国民党高层的认可。1979年12月,李登辉当选国民党中常委。彼时的国民党,牢牢掌握着台湾的执政权,成为党的中常委,意味着李登辉的仕途之路一片光明。当然,他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登上历史舞台的最中央。

与李登辉步步高升同步进行的,是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党外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台湾岛内展开。

1978年12月25日,时任桃园县长许信良、余登发等人发表《党外人士国是声明》,主张“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1979年1月21日,余登发被捕。许信良于次日率20多名党外人士发动游行,要求释放余登发。此为国民党在台湾执政34年来第一起正式、正规的集会游行事件。

之后,党外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1979年6月2日,《美丽岛》杂志创刊。这本杂志仅社务委员就达70名,几乎网罗了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这批党外精英以杂志为阵地,对国民党的统治展开激烈的抨击,影响力迅速扩大,至当年11月发行量已达8万册。

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台湾当局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美丽岛》杂志高层遂决定按计划举行集会游行。

12月10日,集会在《美丽岛》杂志高雄办事处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6时,党外人士黄信介、姚嘉文向参加集会的3000多名群众发表演讲。现场群众情绪激昂,不断高呼“反对国民党专政”口号。之后,集会组织者出面与军警交涉,要求军警撤离,但遭拒绝。交涉无果,集会群众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四周待命的军警上前强行阻拦,并用催泪弹驱赶游行队伍,民众则以木棍、火把、酒瓶还击,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折返杂志高雄办事处后,双方再次发生扭打,直到晚11时游行主办方宣布集会结束,仍有不少民众不愿散去。军警用催泪弹、电棍再一次强行驱赶,冲突进一步升级。一直到次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

是为著名的高雄事件,也叫美丽岛事件。

事件发生三天后,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搜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共152名党外人士被以“涉嫌叛乱罪”抓捕。这批被抓捕者的绝大部分,后来成为民进党创党元老,而且,在高雄事件中被抓、被判,成为这些人一生的荣耀和资本。

与被捕党外人士一同名扬岛内外的,还有包括陈水扁、谢长廷在内的8位律师。其中陈水扁为第一案犯黄信介辩护。

彼时的陈水扁,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在法庭上,他为黄信介准备了近两万字的辩护状,整整宣读了80分钟。也就是从高雄事件开始,陈水扁正式踏上政治运动这条不归路,并最终两次当选台湾领导人从而达到人生巅峰、又因贪腐入狱而跌入人生谷底。

1979年年初,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坚决拒绝了大陆关于和平统一、两岸三通的建议;到了年底,这个政权又用严酷的镇压整肃威胁其统治的党外运动。表面上,国民党的统治依然固若金汤,但是,根基已被撼动,台湾岛从此驶入长达40余年的风雨飘摇之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海外部主任,台海问题专家,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国际经贸和反倾销,对宏观经济也有深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