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化是否可行 各方激辩

2020-05-19 16:51

经济观察网综合 在疫情非常时期,是否需要祭出非常手段以应对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一场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激辩引起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近日提出,“中国在新的条件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尚希认为,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前所未有的政策来匹配。适度进行赤字货币化,可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他表示,可以用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

这被市场视为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即“一个备受争议的印钱操作开始进入中国财经学界的想象。”

何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前副行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总顾问吴晓灵指出,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货币银行学中并非新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就是对财政的支持,也借此吐出基础货币实现信用扩张并创造货币。

她表示,之所以中央银行不直接购买一级市场的国债,是希望对政府财政有一个市场约束。在非常时期央行也可直接从一级市场买入国债,只要央行的买入量不超出货币政策的目标需求,则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从上述理论看,不是财政赤字不能货币化,而是看两个问题:一是货币化必须以货币政策目标为限才不会对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二是财政政策要有效率才不会伤害经济。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赤字的比率不是不可扩大,此时要在挽救经济与财政纪律中做权衡。”吴晓灵认为。

而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刘元春直言,允许赤字货币化就允许政府行为无纪律化,就会导致政府行为的失范,导致并意味着政府能力的崩溃和治理体系能力的崩溃。“中国还没有处于必须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困境,但要跳出‘谈刺激色变’的误区,尽快提出科学、有效的6.5万亿刺激方案。”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在新浪财经撰文指出,这次抗击疫情,实际上是一个宏观调控的特例,但依然是货币政策效用有限情况下的特例,所以还是财政政策怎么操作的问题。现在看来,财政要把政府出纳和宏观调控两个功能分离开来。除了对政府出纳的预算需要有法律规定外,对宏观调控类的支出也要有特别的法律安排,特别是当遭遇如这次疫情般的突发事件,财政的特别救助、刺激方案更需要有法律程序安排。比如,财政将如何救助、刺激,需要多少预算,有多少支出可以在一定时期后退出、单次救助政策的退出时间和程序等。在这个基础上谈赤字,谈如何弥补赤字,才是有意义的。

对于是不是可以财政赤字货币化,刘晓春认为:“简单说,不可以。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化作为一个基本惯例、通例,或常规政策,将贻害无穷。”

原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他不认为特别国债可以用于一般性支出。中国去年赤字率是2.8%,今年即使再加3个百分点也只是5.8%,相比美国的赤字率从3%提高至14%,并不存在特别的压力。而且特别国债不列入赤字是因为能够还本付息,因而不能用于一般性支出。他也不赞成由央行直接购买国债。不管发什么债,亦或增加赤字,用一般债务来弥补赤字缺口。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是违反《人民银行法》中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规定的。无论是特别国债的性质、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坚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姚洋认为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个伪命题。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目前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利率在3%以上,所以老百姓和银行机构是有意愿买的。因此,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还是能发得出去的,没有必要让央行直接到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可以直接通过财政部发行国债。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央行直接购买财政部的国债是不合法的。所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项措施在法律层面就被否定了,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除非把法律给修改了。所以这就是个伪命题,不用讨论这个问题。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撰文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搞财政赤字货币化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指出,随着债务不断积累,需要重新解释危机的过程,解释传统的货币政策逐渐失效的原因,进而重新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对货币“中性论”进行了批判,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也由此取得突破性进展。稳定经济更多地需要依靠财政政策。但不能仅仅依靠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形成趋势的条件下,财政收入的相对萎缩,加上的财政支出刚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财政赤字问题就会日渐突出。弥补财政赤字只有发行债券。而到了债券层面,财政和金融又是密切联系的。本质上,债券和货币是一回事,它们无非是同一个债务主体发行的流动性存在差别的系列而已。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更多地需要对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真实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三去一降一补”,还是“破立降”,都是“真实调整”的战略安排。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尽管在当前需求不足的环境下,“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其立论依据,但因为我国经济已经开始从疫情冲击中复苏,且我国本就有变相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工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目前没有必要使用“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样的大招。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深圳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王永利则认为,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身不是不可能,但又不能随意使用,关键是保证财政开支的合理有效。“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或向政府提供透支,都是最后的无奈选择。只要企业、个人、金融机构愿意购买国债,央行就不应跑在前面,央行只能做最后贷款人。”他强调,“现在需要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的是,疫情到底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多大的冲击,需要多大的政府刺激力度,政府如何使用这些资金,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综自经济观察网、新浪财经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