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确保“两万亿”落到实处需强化全程审计

远山2020-05-29 10:30

远山/文 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可能有人会问,那基层就能把这笔钱用好吗?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我们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

在之前李克强总理所做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两万亿”都将用于防疫及其他社会民生急需领域。

特别注意的是,李克强总理所提到的“直达”,就是没有“中间环节”,绝不允许截留。如何让庞大资金一分不少地直达基层和民生,也将成为接下来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也因此,总理回应记者问所说的“瞪大眼睛查”,应当就是包括审计在内的内部硬约束。审计部门被誉为政府廉政的“看门狗”,定期推出的审计报告备受世人关注,就在于通过审计报告,可以充分确保民众的知情权,了解政府财政流向,以及使用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同时,审计也是财政绩效报告,将让民众及政府决策者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一本账”,从而督促和倒逼后续财政绩效的优化管理。

确保“2万亿”落到实处,需强化全程审计,这包括过程审计和结果审计,对相关资金的使用是否用好、用活、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运转,是否提高了使用效率等进行审计。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除了审计署外,各地近年来都在探索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项目审计,这有利于充分激活市场审计资源,参与政府财政及项目审计。但也要考虑到,社会审计机构参与政府项目审计,要防范徇私舞弊等问题。而作为审计署,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就此,审计署可以把好“2万亿”资金审计的最后一道关口,对社会审计报告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公正。

当然,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对“2万亿”全程审计还须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并且赋予舆论监督、民众举报等民间力量向审计及其他监督部门举报投诉的权利。这是法律赋予民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切实推行全程审计的民主载体,一定要充分利用。

“2万亿”是中央此次通过精简开支、发放特别国债等多个渠道所筹集的宝贵资金,如何让让它尽快变成滋润实体经济和民众的甘露,也就在于资金发放的效率。就此,关于“2万亿”审计还必须在绩效审计上多下功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彩所提出,要把握“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按照2018年所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2万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审计就是绩效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要对“2万亿”的涉及项目做到事后的绩效评价,也应为接下来的新项目事前绩效目标制定提供参考,从而发挥主导作用,让“两万亿”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资金依法有序使用的基础。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