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论坛】中国经济转型新路径:金融支持实体是根本,抓住机会重构产业链

万敏2020-06-09 18:43

微信图片_20200609171655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要及时启动“非常之策”,宏观政策路径也发生改变:稳就业和保民生成为经济的首要任务,稳就业的重点是扶持中小企业,保民生的重点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更为重要的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所使用的宏观政策如何把握好时机。财政政策加大了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货币政策利用降准提供更多流动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也需要国内政策更加灵活。

6月9日,由经观传媒、经济观察报举办的中国经济看准•行稳宏观经济论坛围绕中国经济的宏观政策、新基建如何推进、金融如何支持实体、民营企业脱困破局、全球化挑战与中国的机遇等热点议题,邀请经济学者与企业共同探讨中国经济转型新路径。

图片5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巡视组组长赵华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管涛,分别从新基建与国企改革、经济调整与宏观政策的配合、保企业与稳就业的操作路径、全球金融环境变化之下中国金融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宏观政策定调,微观层面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理解新基建,新基建如何执行和落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巡视组组长赵华林表示,新基建投资的三个标准,一是规模要足够大,对经济带动的效应足够大;二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三是对目前生产的短板具有补充作用,标准一主要体现了投资的刺激作用,标准二和标准三体现了需求侧刺激对供给侧增长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三个标准体现了对需求侧和供给侧良性互动的关注。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两会召开之后政策趋势已经非常明确,有三个大原则:一是保底线,二是留有余地,三是要转危为机。

李稻葵进一步指出,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应该能够回到6%左右的增长路径上来,因为中国经济有两个重要的潜力,一个是中国的市场潜力足够大,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第二个潜力是,中国拥有的科技升级的能力,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他预计,未来两三年汽车的销售会恢复,住宅地产仍然是增长点,新科技一定会大规模发展,重点领域投资的商机值得关注,金融也面临着新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二三十年的重大机遇。

疫情对中国经济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了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疫情带来四方面的影响,一是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持续低迷的趋势;二是对进口的影响,可能对产业链修复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对国家的主权债务、企业海外投资带来一定风险;四是全球协同的矛盾有所激化。

“企业压力会反映在就业和财政收入上,政策调整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采取措施,供给端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要想办法恢复需求。”祝宝良说。

在金融方面,中国也会面临新的挑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管涛认为,中国有可能重现资本回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在疫情中率先复苏的优势;二是中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主要经济体里仍处于正常状态,而且国内市场比较大,产业门类齐全,应对外部冲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经济韧性较强;三是目前来看,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相对安全,市场前景相对确定。

管涛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估值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对外国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

两会主视觉

新基建,新机遇

新基建主题分论坛由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融资总部副总经理范为主持,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全国人大代表、玉蝶集团董事长罗鹏,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辉参与了讨论发言。

“新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支撑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如何理解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

从技术层面来看,“新基建和老基建最大的区别,是新基建更多地解决了数据的问题,”于英涛认为,5G使数据流传递更快,覆盖面更广,而且可以分层,这是5G的三大优点,解决了数据高速传输的问题。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解决了数据应用的问题,会使所有的行业更加绿色、更加科技化。

从建设实践层面来看,范为认为,随着城市群的发展,新基建会助力都市圈进一步释放潜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运营,都将结合得更加紧密。

罗鹏提出,新基建的新体现在新区域、新主体上。

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新基建要以都市圈为核心载体,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以推进过程中,把网络建设和存储计算,融合应用统筹起来进行。且关注新基建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传统基建信息化的改造,让新基建跟传统基建、传统产业更好地融合,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赵辉认为,传统的基建是以“铁公基”项目为主,国有大型企业在把握商机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而本轮新基建主要是以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是有绝对的优势,国内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迎来非常大的商机。

金融支持实体是根本

金融支持实体主题分论坛由交通银行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主持,北京市政协委员、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 建信信托项目投融资事业部总经理李昆跃,宽拓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明涌,易宝支付CEO及创始人唐彬,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马骏驱参与了圆桌讨论。

民营企业的活力关乎着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如何利用好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也是近期政策热点。

毛大庆表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仍然是继续疏通货币的政策传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撑的框架,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唐彬认为,民营企业要利用好疫情带来的机会,政策层面需要做好三点准备,第一是用好科技,第二是确保金融支持,帮助企业稳定现金流,第三是继续打造稳定的营商环境。

“政策的传导依然是一个问题,怎样将支持政策从顶层设计的决心,顺利的传导到民营企业上,可以用多更的科技手段。”宽拓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明涌表示。

建信信托项目投融资事业部总经理李昆跃认为,企业的投资能力、融资能力和资本运用能力可以被称为金融力,金融力会是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马骏驱指出,新冠疫情倒逼中国社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尝试充分地结合海量的数据信息达到降本增效,企业也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场景去推动智能科学化的决策。

洪灏也表示,本次疫情再次让流动性的传导问题受到重视,在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和政策引导的结合下,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能够拿到流动性,从事普惠金融工作的企业也一定能够从中得到的收益。”

全球化与中国新的机遇

与以往的全球经济或金融冲击不同,这次疫情让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首次同时陷入经济下行周期。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否会因疫情而发生深刻转折?产业链重构又将给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

本次宏观经济论坛的全球化与中国机遇圆桌论坛环节,由经济观察报商业观察研究院主编沈建缘主持,邀请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总裁赵钧陶、奥的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陈慷、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科技服务事业群总经理刘宗长、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徐立参与讨论。  

孟樸认为,尽管此次疫情给全球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挑战,但也凸显了无线宽带连接在助力远程办公、远程学习、远程医疗、在线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这些正是5G所能发挥其技术优势的领域,将成为5G、乃至电信行业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赵钧陶表示,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不可避免,但并非意味着全部撤出中国。全球供应链是经过几十年发展自然形成的,是市场的力量推动的,不会在一夜之间由非市场的力量忽然阻断的。

陈慷也认为,新基建概念所包含的智慧城市建设,会让人们变得更加热爱生活。中国的城镇化和数字产业升级,会给整个的电梯产业带来升级和转型的新动力。

“一方面我们会持续地加深在制造方面的能力,另外希望能够做转型,从过去的制造服务变成科技服务,面向一些制造型企业分享经验,贡献我们的技术,协助他们做数字化的转型。”刘宗长表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增长核心。

徐立提出,目前的大环境下,智能型的企业一定要解决在核心行业领域里的核心技能,具有创新的引领性,在未来的大行业技能和现在的经济分工之下,才能够确立在整个全球化合作下重要的地位,并且成为推动性的力量。

图片1

扫码观看精彩内容

金融市场研究院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