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56万欠款被债权人申请重组 力帆命运将由重整方案决定

干群芳2020-07-01 14:2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在经营危机中挣扎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力帆,终于被推上了生与死的最后边缘。6月29日晚间,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控股”)发布公告称,债权人重庆嘉利建桥灯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利建桥”或“申请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

根据公告,嘉利建桥是力帆股份的摩托车零部件供应商,2020年4月份,力帆股份耗用嘉利剑桥供应的零部件结算金额为56.3万元,后者在4月27日向力帆股份开具了对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根据双方合同约定,力帆股份应在嘉利建桥开具发票后一个月内向其支付货款,截至目前已逾期未付款。

尽管56.3万元的欠款对一家车企而言被认为并不算多,但对于目前的力帆汽车而言却超过了能力范围。2019年,力帆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为46.82亿元,同比2018年的2.53亿元盈利下降了1950.83%。今年一季度,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97亿元,亏损额度相比去年同期的0.97亿元增加了103.06%。

力帆股份的负债深度和偿债能力也已到了最糟糕的时期。今年一季度,力帆股份资产负债率高达85.93%,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低至0.33。一季度末,力帆股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9亿元,现金流量净额主要来自筹资活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亿元。

力帆股份在6月17日的公告中表示,公司目前存在持续亏损、负债较高、乘用车业务下降较大、大额债务逾期、大额资产被冻结、涉及诉讼(仲裁)较多等经营方面的风险,且尚未形成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司资金链紧张,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因为经营问题,力帆股份已经官司缠身。上述公告显示,目前其涉及诉讼(仲裁)392件,涉及金额29.06亿。

而嘉利建桥的诉讼也将力帆股份推至生与死的发展节点。根据力帆股份发布的公告,如果法院受理了嘉利建桥提出的重整申请,管理人或力帆股份依法在规定期限内制定重整计划草案并提交会议审议表决,如果法院裁定批准了重整计划,则力帆债权人可以据此获得清偿,且如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力帆可望避免连续亏损;但如果重整计划草案不能获得法院裁定批准,则法院将裁定终止力帆的重整程序,并宣告其破产。

汽车行业有过经重组后获得重生的案例。2019年,庞大集团在债权人向法院提出申请后也进行了重组,实施了“引进重整投资人+债转股”的重整方案,最终在2019年实现了扭亏为盈。不过,目前力帆股份尚未进入重整阶段,是否能够像庞大集团一样转危为安还很难说。根据公告,截至公告披露日,嘉利建桥的申请能否被法院裁定受理,力帆股份能否进入重整程序及何时能进入重整程序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对于公司如何解除破产危机,力帆股份方面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力帆就开始剥离闲置资产还债,而今年以来力帆股份的重组自救更为直接紧迫。

力帆股份4月27日的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多个向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转移债务的议案,合计金额达9.88亿元。此外,根据力帆股份5月20日发布的公告,通过对力帆股份与其多家关联公司进行债务转移和以资抵债操作,合计化解了重庆力帆财务有限公司欠付力帆股份及下属子公司15.3亿元。不过,相关操作的合理性也遭到上交所的问询。

除此之外,重庆市政府也被认为将帮助力帆寻求出路。早在去年下半年,重庆市政府就召集了地方金融办及相关银行机构债权人等,帮助力帆汽车组织成立了“债委会”,并要求各银行“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不过,除了用于扶持暂时陷入生存困境的企业,债委会也应用于企业的破产清算。

引入战略投资者,也被认为是弱势车企的一种出路。近日,有消息称吉利将向力帆股份的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注资,随后被双方否认。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相关媒体传闻不实,目前没有与第三方洽谈收购或注资事宜,也未达成任何意向。尽管车市低迷被认为是抄底的好时机,但此前也有投资管理人士表示,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投资会更加谨慎。

即使力帆通过重整摆脱了破产危机,其持续的经营能力同样十分关键。在自身业务层面,力帆股份进行了大幅改革。根据其规划,公司将调整主营重心,回归摩托车行业;汽车板块将适时开展合资合作,逐步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出行、汽车后市场服务等用车服务供应商的转型升级;并拓展进出口和两轮电动车换电等业务。

尽管2019年是力帆股份首亏的年份,但根据其发布的公告,如果法院正式受理嘉利建桥对力帆股份的重整申请,其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如果因重整失败被宣告破产,力帆股票将面临被中止上市的风险。受债券人申请破产重组消息的影响,6月30日力帆股份报收4.49元,同比下跌4.67%。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产品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报道车企动态、行业事件、政策变动,记录新能源、智能网联新技术浪潮下的产业变革。提供新闻线索可联系ganqunfa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