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进/文
直到现在,我仍认为这是一篇依赖时间熬出来的稿件。
首先是广泛的人物与现场采访。从采访对象来看,包括三位患者家属、华海药业、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学教授张振馨、北京泰康燕园和长沙市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采访时间跨度上陆续花费了约五个月。在与患者的沟通上,我需要找到并同时与多位患者保持沟通,选择两三个比较典型的患者故事讲出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患者家属方面我就沟通了近十位,到过两位患者家中。张振馨教授也是历经几位患者的推荐才得到联系方式并在张振馨教授手术前一天的病房中采访了她,她也恰好参与了中国原创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的三期临床研究。总体上,采访素材近10万字。
个人情绪也需要克制。
每一位患者家属背后都有一段不愿回首的故事。以其中一位农村患者为例,她年轻时是一位性格很要强的乡村教师,农活、家务活无所不能。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她失去了自己的尊严成为村里的怪人。在闲言碎语之外,她儿子也因为照顾的重担多次想自杀。
我需要去倾听、追问并沉浸在那种情绪中,这时人的共情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自己的写作乃至日常生活。稿件完成后,自己两三个月不敢碰偏社会类的选题,处于总感觉自己是患者的家属却又要时刻跳出来提醒自己不是的境地。
反复的修改同样令人煎熬,“度”的把握最令我抓狂。
稿件在刊发前一周多就已经形成初版,编辑的首次反馈是文字显得有点乱,没有那种味道。经过一轮商讨后,两天后形成第二版,得到的结果是结构清晰很多但缺少点人文关怀。没办法,改到这里自己已是无从下手,诚然,此时自己的文字功底仍显稚嫩。两天后,一位编辑修改后的版本诞生,几位编辑聚在一起商量的结果则是文字太克制。最后,另一位编辑(一位亲属曾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操刀后,才诞生了最后版本的成型。
经观20年,在漫长的新闻史上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回看这二十年带来的感动、信服乃至商机,它就可以自豪的说值得。我希望未来的经观,仍向往着冒险,觊觎着大海。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记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