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难求、海运价格飙升 问题出在哪里?技术有什么疏解方法?

叶心冉2021-11-08 11:1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心冉 一箱难求、海运价格上涨的问题,当下有哪些可以疏解的方法?突然增长的集装箱需求,如果在之后出现回落,集装箱企业如何应对周期风险?在今年进博会的平台上,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

毫无疑问,2020年以来的国际物流市场充满着不确定性,大宗商品的需求反弹造成全球港口拥堵,由此带来海运成本的不断飙升。11月1日,消息显示,往来亚洲和美国航线的五大船运公司集体调高GRI(综合费率上涨附加费),这是今年以来该航线运费第21次调整:40英尺标准集装箱的平均运费调整幅度在1000美元以上,总运价超过1万美元/箱。

在国际物流在线服务平台运去哪方面看来,当前,跨境物流市场的外在的表现是缺箱缺舱、准班率低、运价飞涨,内在的原因实际上是跨境物流链条上的各个节点无法及时应对非常规情况,这其中有信息的阻塞因素,有技术互联互通的难题,也有诸如目的港服务承接、仓库管理、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痼疾。

而站在过去数十年行业发展的驱动来看,海外营销服务商四海商周创始人周宁则指出,过去十年,跨境电商高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并不在于行业有多高的技术,多新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在于这个行业早期的流量便宜、人工便宜、制造业的成本便宜、物流便宜。周宁强调,“过去的跨境电商,我们挣的不是电商的钱,我们挣的是物流的红利。”由此,周宁指出,“我们需要去解决的是红利消失之后的问题。”

诚然,遭疫情打乱的全球供应链节奏,正在将“红利消失之后的问题”摆在行业面前。

在这其中,节点众多、参与方多导致的互联互通问题正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站在技术的角度,运去哪CTO汪雨指出,整个行业里面牵扯的节点非常多,以至于每个节点与上下游之间进行数据的联动也即业务的互联就是个较为痛点的问题。

其中,一个微小的事例便可以说明上述问题的存在。汪雨介绍,当运去哪开展业务互联,进行数据交换的时候,发现整个行业非常缺乏底层基础数据的交换标准。比如对于港口的名称,各个业务方的叫法不同,这样相互就不能很好地对应起来。

因此,行业需要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增加互通互联以及数字化、智能化驱动效率的提升,从而使得成本更加可控。运去哪创始人&CEO周诗豪指出,单边的能量终究有限,集跨境物流链条各方之力,从技术与服务层面加强资源的合作共享,共建国际物流数字化生态才能从根本上“突围”当前的供应链困境。

汪雨介绍,运去哪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软件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用柔性工程技术降低数字化成本;通过业务互联开发者平台加速行业标准化连接;运用智能行业数字字典加快行业数据流动。比如港口名称不一的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基础数据一一匹配;再以单证自动化为例,利用多模态的机器学习代替分单、审单、录单、制单的机械化工作,通过技术来解放人力。

当前全球出现的港口拥堵、船期紊乱、缺箱严重,技术又能提供怎样的缓解方法?对此,汪雨指出,一是精准的通知,将抵港的数据实现各方的打通,二是提前的预测,预测算法有些类似于交通的路网预测,将船舶的大小、港口的作业效率等因素都考虑在内。这样,尤其是对于大客户而言,通过这些数据能帮助其了解每个港口集装箱的数量、停留时间等情况,帮助其避免因为超期产生的额外费用。

进博会期间,运去哪与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旨在单证云、物流可视化等成型数字化产品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领域展开合作探索。周诗豪表示,行业内大家在思考通过数字化的产品帮助供需双方实现高效匹配。上述技术是通过船期预测、物流可视化这样的产品让贸易商、物流企业、航运公司等主体增加对物流的把控力,合理安排生产和营运计划,从而减少因信息流转不畅引发的拥堵,提高流转效率,降低成本。

而对于集装箱生产商而言,进博会期间,从一家集装箱生产商处获取到的消息,当下集装箱短缺的情况仍未得到缓解,即便公司一直在加紧进行集装箱的生产。而对于集装箱生产在日后面临的需求回落的周期性风险,该生产商负责人指出,目前的生产计划还是以满足客户的用货需求为主。对于未来,该负责人指出,首先,需求会一直存在,并不担心大幅回落的情况出现;其次,集装箱生产商以及船公司也在进行相应的业务模式以及销售渠道的转型,相比之前,会更加注重与客户的直接沟通和对接,希望能够保持客户的留存和粘性,为将来业务的稳定性提供保障,同时也在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增加包括陆运以及空运在内的业务,以便提供给客户更多的选择。

对于后疫情时代跨境电商可能会面临到的商流以及物流的机遇,周宁认为,未来电商对零售市场的渗透有多少,跨境物流市场的可能性就有多大。但同时也应该思考,红利期过后如何面对物流成本与一体化服务问题。他提出,未来跨境电商物流会逐步从空运过渡到以海运为主,但这其中,需要加强头仓配一体化的协同配合,也即从头程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升级到头仓配一体的全链路数字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华东地区上市公司,重点在消费、制造领域,善于捕捉热点,追踪有趣之事。 新闻线索联系邮箱:yexinr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