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讲堂第4期】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如何看待金融委会议、扩大内需及乌克兰危机

丁文婷2022-03-17 22:50

(图片来源:如是金融研究院)

 
 

【经观讲堂】系经济观察报社年度培训项目,邀请来自经济、传媒、科学、文化、法律、商界等领域知名人士讲授常识与新知,分享经典和创新,是助力提升经观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开放型课堂。本文根据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经观讲堂】上的发言整理。

管清友,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著有《石油的逻辑》《后天有多远》《刀锋上起舞》《新常态经济》等。

 
 


要从中国发展全局认识资本市场

首先,我想结合金融委的会议,谈谈对市场和股市一些问题的看法。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召开,股市从上午11点开始反应显著。大盘原本可能要奔着3000点去了,在跌到3023点时,又回升上来了。对一场如此高层次的会议,这样的股市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这次会议谈到的问题都很“实”。比如专题会议中提到,“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问题”,以往也说“研究经济形势”,但这次加了一个“资本市场问题”,其实主要是股票市场问题,这很关键。

可见高层领导也看到了自2022年开年以来,整个A股、港股市场持续下跌的行情。甚至我们现在怀疑有一些国际资本存在有组织地做空A股、港股资产的行为,这对中国的经济、金融来讲影响都非常大。

从会议通稿看,这是一次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专题会议,意味着这次会议是针对重大议题临时召开的,也是一场有针对性的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

会议中强调的几点其实也回应了此前很多人的疑虑和市场关切。一是强调了在当前复杂形势下,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二则是重申了发展,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也专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类似的话说出来似乎并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但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了。现在重申、强调,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认为,此次会议其实主要是针对经济下行,特别是针对近期股票市场剧烈下跌所召开的专题会议。

会议专门提到了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也讲得非常具体,“切实提振一季度经济,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这是具体要求。

“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已经有很多风险释放,甚至可以说,房地产领域其实出现了合成谬误,去年以来,有很多房地产企业连续暴雷,这是我们始料未及也不愿意看到的。这次会议也专门讲到,“关于房地产,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的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我们不能一棍子的打死房地产,挤泡沫归挤泡沫,三条红线归三条红线。而且,我认为三条红线在现在看来,可能也是需要反思的。

会议还专门讲到大家非常关心的中概股。因为中概股在美国市场遭到“血洗”,近段时间以来,几乎每天都是两位数的下跌。会议提到了“关于中概股,中美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沟通,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体合作方案”,并重申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各类企业到境外上市。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实际上就是关于反垄断问题。专题会强调了市场化、法制化,专门强调了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实际上这也是前期实施的所谓平台经济规范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合成谬误和一些问题。

专题会议也谈到,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这和之前中央层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重要论断是一脉相承的。红灯要设置好,绿灯也要设置好,才能促进平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我估计,今年平台经济治理和反垄断会更加规范,各部门协调可能也会比去年好很多。

在谈到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问题时,会议里专门提到了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合作。港股也在会议召开当日出现了大涨。

通过我的经验观察,一些资本实际上是在有组织地“狙击”中概股、中国大陆市场等中国资产。当然,“狙击”中国大陆的资产相对难一些,而港股市场是最便利的一个场所。这确实有点像1998年“狙击”港币、泰铢一样。所以,强调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会议还有一段内容专门讲市场的问题,主要是股市。强调了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这些话很熟悉,因为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讲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时,就讲到要多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型政策。这次也是延续之前的思路,这点可以说非常重要。

会议还专门强调了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回应。“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这句话很有背景,此前很多部门出台政策对资本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而金融管理部门也无权去干涉其他管理部门的政策,这就出现了无法协调、政策紊乱、缺乏缓冲等问题,市场也感受很差。

所以这句话其实是提醒了有些部门没有意识到很多事都是涉及到资本市场的,可能以为自己出台政策只关乎自己部门,但却导致上市公司跌停。这些年,其实出现了非常多此类情况,这和有些政府部门对资本市场不了解、不熟悉有关。

现在这个问题由金融委层面提出,由主管的副总理谈及,应该提醒了许多部门。我们也看到,之所以在会上谈到,也是过去出现了太多类似案例。对金融市场熟悉一些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这个过程。

会议还提到了一个问题,我觉得也说得比较重,即国务院金融委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大协调沟通力度,必要时进行问责。如果按此要求,过去几年,有好多部门都应该被问责。一些部门对市场的影响可以说有点不管不顾,甚至有些刚愎自用、妄自尊大,就像一头牛冲进了瓷器店,瓷器没搬动几个,大部分都砸碎了,这肯定是不行的。资本市场现在在中国国民经济全局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说实话,它可能帮你赚不了太多钱,但是要崩起来对国民经济影响太大了。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这已经不是我们二十几年前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了。

现在这个市场,如果按照此次会议之前、元旦之后的那种持续下跌趋势,是要出系统性大问题的,不仅是金融安全问题,甚至会涉及到政治安全问题。一定要从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发展全局的角度去认识整个资本市场的作用、功能和它一旦出现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此次会议还提到,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引导机构买股票。

最后,会议讲到了“两个确立”和“两个维护”。“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个话说得已经非常明确了。

在新华社通稿基础上,我有几点评论:

一是“形势比人强”,这个会开得很及时,部署措施比较“实”。此外,“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组建金融稳定基金的问题。金融稳定基金并不是为了让股票上涨或者不让股票下跌,而是在这个市场发生无法左右的重大系统性风险时,它要出来进行金融维稳,这是很必要的。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专门讲到设立金融稳定基金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我们面临如此动荡的国际国内局势时,金融市场不仅仅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可转债市场这点事,它已经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安全。特别在乌克兰危机以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给俄罗斯经济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金融稳定、经济稳定对我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再者,中国被国际资本抓住了一些政策失误和漏洞来做空,因为它是有联动机制的。我做经济分析时能明显感觉到做空的节奏:先在美股做空中概股,大量中概股同时又是在港股上市的,而港股也相对容易最空,做空也能赚钱。港股和A股之间又有一个A+H的机制,很多公司同时在港股和A股上市,这就客观上影响到了整个A股市场。

所以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间里,北上资金连续流出,比如在3月16日,北上资金先抛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来了,因为很多股票那时已经跌得非常猛了,再加上先知先觉者可能也知道上午开这个会议。

这种联动式做空,从专业角度来讲,我们得佩服做空机构的专业能力,这是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的,如果是公司基本面出了问题,做空导致股价下降了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像当年索罗斯狙击泰铢、狙击港币、狙击马来西亚的外汇市场那样,对国家的经济金融冲击是十分巨大的。

这种情况就不是简单的股票市场涨跌问题,而是涉及到金融系统安全的问题,我们事实上已经遭遇到一个所谓的金融战的问题,我们得有金融保卫战的意识、举措和反制的措施。

此次专题会,我不敢说就是针对所谓金融保卫战,至少是针对市场剧烈的下跌及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回应,后续应该还会有切实的招。

我估计,金融稳定基金的组建速度会更快,和香港之间的协调也会更快。可以这么说,这次金融委的会议即是研究方案、稳定信心。也相当于对境外的一些机构带资喊话,对稳定市场非常重要。

市场到底会不会在这一次完全出来?客观上讲,根据以往的经验,不一定。市场喊“底”也喊了很长时间了,上一次最低跌到3147点时,出现了一个长影线后,大家认为到“底”了,结果3月16号最低又跌到了3023点。

政策到“底”是确定的,但市场“底”不确定。不过,按照目前是我们对经济和市场的这态度,即便这次不是真正的市场“底”,离底部也不会太遥远了。很多人担心说市场底可能会再到2400点左右,我目前觉得不大可能,除非有更吓人的因素出现。

重视扩大内需

第二部分,我想结合1-2月份的经济,谈一谈这几年的监管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以及今年中国稳增长的一系列措施能不能达到目标的问题。

3月16日,金融委会议谈到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一季度经济确实不太振作,特别是2月份以来,全国的疫情对整个经济的杀伤力还是比较大的。

由于疫情的不确定、乌克兰危机以及来自美国的压力,今年大家对整个经济前景确实出现了较以往比较大的分歧。早在去年年底,国际机构对2022年中国经济的预测,很多只到4%左右的水平,而2022年美国经济可能要增长4%。还有机构认为中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是0。

现在来看,一季度稳增长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把经济增长的目标确定为5.5%左右。总理解释了去年是6%,今年是5.5%,他讲到稳中求进,稳就是进。按照以往中国政府确定目标的经验,5.5%肯定能完成。因为可以从投资、房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进行指标拆解。

今年经济增长的节奏,总体应该是“前低后高”,一季度下行压力比较大,二季度可能会慢慢见效。因为一季度大家还要考虑到疫情的冲击,整体实现动态清零还没结束,再加之1-2月份春节效应,我估计二季度疫情如果能稳定,稳增长陆续会见到效果。

我主张大幅度放松地产和汽车方面的政策。在坚持房住不炒和房地产去金融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情况尽快、全面地放开房地产,彻底扭转房地产市场目前这种预期弱化的格局,说实话,预期一旦转弱,想扭转过来是非常难的。

汽车市场,我也建议8个城市,尤其是北京放开。我做了一个测算,去年全年的汽车销售量2500万辆,如果我们能够把汽车全面放开的话,可以增加780万辆的销售量,这是非常大的需求扩张和拉动。

房地产更是如此,所谓放开房地产不是让大家再去炒房子,而是让这个市场真正实现“两个维护”——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地产和汽车作为我们传统的稳定消费、扩张需求的领域,是有必要放开的。现在放得很不够,对经济的承托作用也还不够。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为什么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就传递不下去了。一方面是因为原来我们的传递方式是,房地产货币闸门一松,货币通过房地产通道就传递下去了。居民加杠杆买房子,整个循环就转起来了。而现在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松动货币闸门带动房地产市场火爆,带动整个需求起来。目前没有一个领域能够替代房地产现在的地位,这也是宽货币到宽信用无法传递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部门需求是不足的。疫情冲击,加上一些政策的简单粗暴,使得企业家信心受到极大影响。这种情况确实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讲的,我们现在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而当务之急是解决预期转弱的问题。

当然了,现在经济下行到这种程度,包括金融委开这个会议,点得都很清楚了。我觉得这是政策纠偏的一年,也是政策比较友好的一年。我们还应该真正去系统回顾和反思一下最近这些年我们在金融监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得与失。

供给侧改革很重要,“三去一降一补”也很重要,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去看。当增长的速度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这个进程,供给侧确实很重要。去杠杆、去库存,要补短板,要降成本,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我认为需求仍然是未来应该发力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从需求说,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有6亿人群月收入在1000块钱以下,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如何把他们的需求释放出来,是我们经济改革或者说下一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本质问题。

如何让这些群体的需求都释放出来,不论是需求问题还是消费问题,都是收入的函数。所以,怎么持续提高他们的收入是最大的问题,也是现在最大的难点。

需求在,供给当然会随之改变。过去我们讲“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那是个经济问题。也有很多企业家说,就是要创造,创造所谓新的东西,这样自然会有需求。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是宏观经济问题和微观经济问题。

从供给角度来讲,比如涉及到污染和双碳,是要通过环保、能耗这些指标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营商环境,这都没问题。但需求怎么释放?怎样让需求可持续,扩大内需,实现近几年一直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个重大难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政策的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扩大内需,让需求能够持续上来。我不否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但需求端的管理、需求端的扩张可能是更重要的,而且我们是有条件的。

把握国际局势中的中国机遇

第三部分,我想讲一下国际局势。以乌克兰危机为标志,世界整体进入到一个新的秩序当中,虽然这个秩序尚未完全形成。虽然现在不知道具体样貌,但我们过去熟悉的那种状态肯定是消失了。乌克兰危机应该是二战后,除了石油危机、苏联解体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外,又一个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对我们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影响。

新的世界格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首先,欧洲会变得更团结,成为“一超多强”里头非常重要的“一强”。德国已经开始增加军费开支,要重新武装保护自己,这是不是会带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目前尚不清楚。

其次,中美之间的关系现在比较微妙,正处于形成自2018年贸易战以后一种新的状态中。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关系,都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我们现在头脑是清醒的,我们不希望跟谁捆绑在一起,谁也没有能力把中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这里确实涉及到很微妙的东西。

第三,俄罗斯这次受到的经济重创,不是一般的重创,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现在只相当于中国的1/10,比广东和江苏还要小。而乌克兰的经济总量大概相当于俄罗斯的1/10。我认为乌克兰危机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总体而言,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最坏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今天面临的环境是,中美关系从原来比较密切到发生质变。俄罗斯正在遭受整个西方世界的制裁,我们也对乌克兰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总体而言,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拉住欧洲,并缓和跟美国的关系,闷头做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战争还是摩擦,对老百姓都不是好事。

我们必须看到,一直讲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不能说完全变了,但内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整个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而言,中国如果能处理好现在的国际局势,可以继续延伸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在当前国际局势之下,外部,我们能相对灵活,不选边站、不结盟;内部,我们宽政待民、与民休憩,对过去的一些不太合理的政策进行纠错纠偏。

“大灾大疫”之年就是需要与民休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大家的活力。让大家愿意创造财富,愿意赚钱,敢于赚钱。能够开放很多领域,给大家可选择的机会更多。

未来几年,对中国而言是关键之年。我们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解决中美关系的质量问题,要实现产业升级,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还要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挑战还是非常大的。但只要我们保持头脑清醒,不犯大错,把自己内部的事情持续地做好,没什么太大问题。

从国际局势上看,中美之间已经到了不得不面临所谓经济技术的竞争阶段。我们也要清楚,在很多领域中美尚存较大差距。如果我们能够把类似于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国际事件处理好,我们的战略窗口期将可以得到很大的延伸。

【提问环节】

问:管老师,16日上午A股还在跌,港股有微微反弹。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开会以后,A股港股都大涨,您怎么看A股和港股反应不同步的表现?

管清友:我自己觉得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港股近期确实跌得多,而且每天南下资金都是净流入香港市场,去年进入香港市场的基本都埋在里头了。今年我估计可能有一些抄底的能够有好的回报。第二,A股现在虽然跌得也很多,到了一个多杀多的过程,如果不是16日上午开这个会,很多机构都是把3000点作为支撑点的,3000点破了之后,向下的底可是深不可测了。我觉得港股可能确实跌多了,有一部分做空的机构空头也差不多了,我只能这样猜测。

问:中美双方都传出了利好消息,中方有金融委会议,美国PCAOB(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表示跟中方的证券监管机构有了沟通,在监管冲突这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从消息面看,确实利好A股和港股,这是不是意味着市场反弹更加是情绪性的消息利好?而不是实质上的基本面或者是利空因素去除的影响呢?

管清友:中美之间的这个沟通,其实15日就有信息了,但是市场根本就没看,也不管。我自己理解,港股也好,A股也好,已经不是基本面决定的问题了,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可能很多外资在担心甚至在制造美国要进一步对中国采取措施的消息,也有利用中国这轮所谓稳增长不及预期,大家对经济基本面的悲观,还有关于中国一系列政策的调整等等。

基本面的问题,A股消化得差不多了,像16日上午蹭蹭地往3000点跑,真不是基本面问题。也有很多人开玩笑说,因为15日统计局说的数据太好了,可能政策就不会太宽松了。看到这几个好数据就对经济失去判断力,那倒不至于,你看金融委的会议也讲了要振作一季度经济嘛。

我觉得这个事儿,缓和情绪很重要。金融委的会议是多个部门一起,和人民银行单独一个部门说话不一样,基本上相当于说,兜里有钱,态度很明确告诉你。

你说市场是不是见底,这个未必,但是政策肯定是很清楚了。情绪面得到很大程度的缓和,后续情绪是否会变化,还得再看。

我看了一下成交量,16日的上涨还小于15日恐慌性下跌的成交量。那肯定是不行,这还没到趋势完全扭转,只是情绪大幅缓和。

问:资本市场面临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比如美联储加息,以及中国经济今年要过很多“坎”,您怎么看待这些因素以及问题的传导和解决?

管清友:关于一季度经济下行过大过快的问题,实际上在股票市场早就反映出来了,从元旦以后就开始跌,甚至从去年四季度就开始跌,大家觉得宽货币到宽信用传递不下去,实现不了,非常悲观。当看到数据转好,这个市场其实早该起来了。

所以基本面今年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个人觉得,近期市场走势已经不太反映基本面了,或者说基本面上的悲观相当大程度反映到市场走势里去了。

这种所谓情绪的改善至少不是坏事,毕竟现在经济下行再加上疫情,失业压力这么大。去年央行刘国强副行长讲,光一个部门说不行,多个部门共同发力,还得补充协调,不能互相拆台。

问: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尤其是俄罗斯,对大宗商品的影响,领域是比较全面的,包括能源、金属、农产品。战争持续以来,大宗商品全面涨价,涨幅已经很大,后续大宗商品会是什么样的走势?

管清友: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上进入到一个高价格周期了,尽管石油价格从130回到100左右,但总体来讲,高价格周期已经形成了。有没有乌克兰危机其实无关紧要,乌克兰危机其实是加剧了这种形势,特别是市场上的炒作。没有这个事儿,以天然气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也进入到高价格的位置。

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这样,因为2008年以后持续的资本开支减少,没有投资,再加上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疫情严重,产油国也没有钱,产能没法儿扩张。到2020年下半年开始,正好陷入从低价格周期到高价格周期的转化。这个转化一旦形成,它不会马上结束,至少三五年。再考虑到“双碳”目标的实施,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比较长时间里保持在高位水平。因为石油是大宗之王,石油价格上去了,其他商品下不来的。

问:美国后续的加息动作是不是也很难影响高价的进程?

管清友:美国加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但是无法解决通胀。因为这一轮所谓的通胀主要还是供给收缩导致的,是上游大宗商品供给收缩,价格上去了,传导到中下游。

美国放水对通胀也有影响,但我认为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还是供给收缩,而且是长期的收缩。整个世界经济肯定是进入到了一个高通胀阶段,未来解决高通胀的问题就是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原来通胀2%的目标,以后可能是4%。要么像过去中国开动马力生产,把大宗商品价格消化了,就没有所谓的通胀压力,但现在是逆全球化,所以我觉得通胀可能会持续比较久,我们得适应通胀这种情况。

问:监管层对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喊了很多次了,但是实际上我们了解到预售资金监管、融资贷款这方面在一线还是没有落地的,很多基本面相对不错的公司都爆雷了。接下来房地产调控会怎么收场呢?

管清友:我觉得谈不上怎么收场,今年很多城市都会放松,因为金融机构其实无论是在房贷利率,还是贷款额度上,都全面放松了。

我经常讲这个话,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这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今年肯定还是要纠偏的。

问:2月份央行发布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15年来首次出现负数,其实也能看出来大家的购房意愿在明显降低,有钱人不会去买,打零工的想买也买不了,这种需求低迷能通过什么政策来改善?

管清友:把这个预期打掉了,想扭转回来挺难的。这涉及到经济管理当中的一个实事求是问题,实践证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当然也不是用来跌的。当房价出现下跌预期的时候,大家更买不起房。这个话说起来有点儿绕,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但是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就是一旦房地产市场进入到负反馈,杠杆崩塌,影响的人群更多。很多原来有可能跳一跳脚能买得起房子的人更买不起。这么多人无法就业,怎么去买房?不能人人都去造芯片。我们对传统经济领域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些行业还是要实事求是看待的。

问:像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很多企业和监管层都没有想过它能坚挺这么久以及力度能这么严。

管清友:房地产里头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是把它一棍子打死,它真的成灰犀牛了。

问: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在房住不炒的后面紧接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16日上午的会议里也提出了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您对这个新模式以及它需要的配套措施是什么,是怎么看的?

管清友:这确实是一脉相承的,房地产从行业发展来讲,一定会越来越结构化。说白了,总体的建筑量是够了,人均建筑面积3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接近30平方米,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了,进入到总量平衡但是结构失衡这样一种状态。对房地产行业来讲,它本身也要转型,过去主要是建住宅,现在住宅赚钱的概率没那么大,并且,也没那么多住宅让你盖了。

房地产确实有一个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问题,但是政策上引导,做好服务就可以了。房地产企业转不转型,向哪儿转型,由它自己决定。当然倡导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提供好配套措施,这是对的。

什么是新发展模式?很多房地产公司事实上已经在转型了,一是,如果你原来做住宅,你要做得更精细、更精准;第二,要向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去转型,因为这个需求很大,旧城改造、城市更新利润不如做住宅那么厚,它很薄,房地产企业需要从赚快钱赚大钱,转向赚慢钱赚小钱。比如说北京市经常能看到老旧小区装电梯,这是房地企业要干的事情。再一个就是租赁住房的建设,政府委托你建租赁房,给你一定的、合理的利润,不可能让你按照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卖。

所以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转型,政府主要是倡导好,提供好配套的服务措施。无论从房地产企业本身,还是房住不炒这个思路,房地产企业必须得向新发展模式转型,从赚快钱到赚慢钱,从赚大钱到赚小钱。(丁文婷/整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记者
关注华东地区房地产与大健康,探索资本背后的故事。
工作邮箱:dingwent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