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资本寒冬下,初创公司如何突围“金眼科”?

未来健康2022-08-25 11:32

被称为“金眼科”的眼科市场因为潜力巨大而深受资本市场关注。2021年我国整体眼科药物市场规模接近260亿元。随着眼科患病人群规模持续扩大,药物渗透率的提升,预计到2030年国内眼科药物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但与此同时,当前整个医药市场都处于震荡当中,眼科赛道也不例外。本期《未来健康》聚焦到这一细分赛道,邀请维眸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沈旺、拨云制药创始人及董事长倪劲松、沙利文医疗行业高级咨询总监李谦与经观大健康主编张昊共同探讨在资本寒冬下,初创公司如何突围“金眼科”?

在三位嘉宾看来,眼科药物市场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倪劲松表示,未来眼科肯定是个大市场。从大环境来讲,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与电子产品的普及已经让眼科疾病的发病率连年上升。另一方面国内眼科的民营医疗机构在蓬勃发展,疾病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应到疾病上,一方面是偏消费端属性的干眼症、青少年近视的需求有爆发式的增长。另一方面像黄斑病变这类刚需性的疾病药物渗透率在快速提高,去年全球药物销售超过了100亿美元。

沈旺也感受到了市场的变化。他直言,早几年根本没人做眼科创新药,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了眼科市场的价值。尤其是中国进入老龄化之后,眼科药物市场的增长趋势会更明显。像干眼症、青光眼等都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在李谦看来,眼科市场除了需求端的快速增长,机会更来自于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的巨大鸿沟。现在国内乃至全球有11亿人被眼部疾病、视力损伤所困扰。但现阶段药物治疗里的滴眼液、抗炎药等主流药物都是在延缓疾病进程,没办法达到根本上的治愈。眼科药物市场里存在相当大的未满足需求,这也是很多创新药企看到的市场机会。

国内眼科药物市场的另一关键点在于国产替代。李谦指出,现在国内眼科药物市场中外资药企占到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医院端,前几名的眼科药企中只有一家国产药企。不过目前眼科初创药企基本都在临床研发阶段,三、五年后,应该会有一批国产眼科创新药获批,从而逐步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类似的发展路径已经在心血管介入等领域反复上演,整个国产替代过程大概会持续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倪劲松看来,国内眼科创新药企的国产替代不能停留在仿制药层面,还是要在疗效上提供更多的价值。现在医院用药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专利过期的外资药企产品,如果只是做这些药物的仿制药,那比拼的是价格和销售能力。“这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在一些尚未有根治疗法的领域,比外资药企更快地开发出疗效相似或是更好的药。”他表示。

沈旺则把国产替代过程描述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它竞争。他举了个例子,现在治疗眼底黄斑,医保可以报销九针,常规药物需要一个月打一针。他们开发的产品打一针能维持6个月,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成本就大幅降低了,基于这样的优势再跟外资药企的产品去竞争。

在产品端之外,渠道端的演进也给国产替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倪劲松就提到,现在互联网药品销售渠道对于以研发为主的创新药企来说是个新思路。因为它有别于以往传统药企庞大的销售队伍,可以相对轻地开展销售。尤其是是在干眼症、青少年近视等偏C端的疾病上,互联网药品销售渠道触及面可能会更广。

李谦也表示,互联网眼科药品销售在C端的机会其实是非常大的。现在网购已经覆盖了大家的衣食住行,这样的购物习惯是可以继续扩张到药品上的。同时互联网也是重要的C端宣传渠道,可以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现阶段院内用药的比例超过5成,但未来C端的份额一定会占大头。

对于难治的疾病,沈旺看到了眼科民营医疗机构的渠道优势。过去几年国内眼科民营医疗机构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是诊疗市场的关键一环。“像眼底黄斑类的疾病,如果能和爱尔眼科等机构达成合作,对于初创药企来说就可以直接把产品铺到院端,也就不需要每个医院设置销售人员。”他表示。

作者:余诗琪 张昊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未来健康】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