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有这样一条“城市鄙视链”

胡洪侠夜书房2022-08-29 13:11

今晚和朋友小聚,人人酒足,我亦饭饱,嬉笑怒骂,举座皆欢。唯有一事,我略沉吟片刻,即席间一位好兄弟聊起深圳文化,又弹“文化沙漠”老调。我的观点与他不同。我不是为“文化沙漠”辩护;我更不认为深圳从“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我认为深圳从来就不是“文化沙漠”;我认为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是“文化沙漠”。但是,此事说来话长,不是酒桌上可以掰扯得清的,于是现场暂且按下不表。

前几天我曾试着写过一篇《“文化沙漠”编年纪事》,因越写越长,刹不住车,干脆先路边“抛锚”了。文章的开头部分倒可以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会继续搜集资料,争取早日完成此篇。

1

香港回归25周年前夕,香港特别行政区艺术发展局与香港作家联会策划发起的“文化大湾区计划”已经启动。据香港作联主席潘耀明先生介绍,这个计划将联合部分湾区城市媒体联合开设“湾区文艺园地”,并举办“大湾区文艺征文奖”。目前各项活动正有序进行中,晶报也有幸和《羊城晚报》《澳门日报》等机构一起,参与到这个计划中来。

“文化大湾区”、“人文湾区”、“湾区文化”等说法正渐渐流行。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开始大文化深度转型的晶报,已专门开设“文化湾区”专版,开始重新梳理大湾区文化资源,尝试在传统的“珠三角文化圈”之上开拓新的“大湾区文化视野”,为在前所未见的“湾区经济”背景下建立起新的文化共识贡献一份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GBA)),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城市,俗称“9+2”。它们基于传统地域与近两百年间中国历史而来的文化共性相当明显,此不赘。我最近则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大湾区城市大都经常被人冠于“文化沙漠”的称号。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沙漠”起码曾经成为过“9+2”城市共同的“文化符号”。

2

据初步观察,“文化沙漠”这顶帽子戴在湾区城市上的时间有早有晚,香港自然是最“资深”的,至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则要晚得多。深圳是1980年代后期(而非人们相沿成习多所谓“建特区之初”),广州是1990年代,珠海、东莞等地则要到2000年代之后了,这其中东莞属于“后来居上”者。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妙就妙在:其一,粤港澳大湾区竟然是所谓“文化沙漠城市”如此集中的一个区域;其二,“文化沙漠”一词既非严肃的官方话语,亦非严格的学术术语,更没有进入权威辞书与大百科全书的阐释视野,但它就是能在官员、文人、学者、媒体人乃至市民的笔下嘴中传来传去,自带流量,避之不及,驱之不尽;其三,几乎所有使用“文化沙漠”一词的人,都是为了否定它,但正是舆论上的“否定”,加剧了它的传播,提高了它在媒体上出头露面的曝光率,造成了一种“莫须有”的现实。其四,大部分使用“文化沙漠”一词的人,既不深究此说法的准确含义,也不考察它的来龙去脉,都只是人云亦云,顺口挪用:既用于自我矮化,也用于自卫反击;既用于自我表扬,也用于“自相残杀”;既用于给人“摘帽”,也用于自我“授勋”……简直就是各“沙”其“沙”,各“漠”其“漠”。

3

我接下来要讲述的,不是再次回答香港或深圳或任何一座城市究竟是不是“文化沙漠”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我曾经认为是无法回避、必须讨论或回答乃至回击的尖锐问题,现在我则认为这属于“伪问题”,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严肃回答的必要。我想讲的,是“文化沙漠”本身的传播故事:它究竟是谁,它从哪里来,它为何而来,它的使用场景有哪些,为了阻断它的使用和传播,人们究竟做了什么。

鉴于此项工作极为庞杂,牵扯各类文献甚多,我先行给出一份“文化沙漠”编年纪事。有了一条时间线,一些基本的事实就清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暂且只以深圳报业集团数据库为采样资源,其他略有涉及。

4

我在大美、大英百科和几种汉语辞书上都查不到“文化沙漠”这个词的“出身”。有个《新词语词典》举1960年6月17日《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作为最早出处,明显不靠谱。那句话是:“台北《联合报》等最近发表文章说,台湾现在变成了‘文化沙漠’。”又举例说:据美国《工人周报》报道,美国存在着广大的“文化沙漠”。这倒是提醒我们注意“文化沙漠”一词的使用场景:此语曾经是“批判词汇”,用于描述敌对阵营的文化现状。这个词给人的视觉印象也确实极有利于引发鄙视与蔑视:谁会喜欢干燥暴晒、风沙弥漫、寸草不生的沙漠呢?

有些年纪的人都会记得,当年人们反思“文革”时,也常常用“文化沙漠”来描述“十年浩劫”造成的恶果。比如作家李国文在《书事忆旧》一文里说:“我记得在仅有八出样板戏和浩然先生小说的一片文化沙漠中,不但无书可买,更是有书也不能读……。”

5

按有些学者的考证,香港早在1920年代就被上海等地的文化人称为“文化沙漠”了。1927年2月27号,鲁迅第二次来港演讲,一群年轻的香港写作者向鲁迅提问:“香港是文化沙漠吗?”鲁迅回答:“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太颓唐了,就算它是沙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近百年间无数文化、政商名人否定过“香港是文化沙漠”,看来鲁迅是这个行列中的第一人。

这代表了“文化沙漠”一词的另一种使用场景:老牌文化中心城市对新兴工商城市的傲慢与偏见。巴黎曾经说伦敦是文化沙漠,伦敦后来又说纽约,纽约说洛杉矶,苏州说上海,上海说香港……这是一条有据可查的“鄙视链”。

胡洪侠/文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胡洪侠夜书房】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