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维眸生物沈旺:眼科赛道的“国产替代”只能是创新层面的替代

未来健康2022-08-29 20:21

被称为“金眼科”的眼科市场因为潜力巨大而深受资本市场关注。2021年我国整体眼科药物市场规模接近260亿元。随着眼科患病人群规模持续扩大,药物渗透率的提升,预计到2030年国内眼科药物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以致于近三年,眼科赛道的融资案例都在数十例,成为资本寒冬下,行业少有的“吸金赛道”。

面对着这样一个局面,本期《未来健康》聚焦到这一细分赛道,邀请维眸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沈旺与经观大健康主编张昊共同探讨在资本寒冬下,初创公司如何突围“金眼科”。

在沈旺看来,之所以不断加注,是基于中国的老龄化,眼科病与年龄正相关,年龄越大,得病的几率就越高。

中国市场实际上有不少“老药”,不过多数是只能实现缓解的目的。眼病虽然不致死,但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眼病治疗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刚需”。

沈旺对市场前景的理解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行业共识。如果有治疗为目的,围绕眼科的几个重要适应症,比如青光眼,都有不少空白需求未得到满足。除了缓解的药物之外,手术还是最常规的治疗手段。维眸生物等眼科初创公司瞄的都是如何用药物相对取代手术,或者是提前治疗,降低病患进入手术流程的比例。

眼科市场还有一个初创公司眼中的大机会,就是国外药企占比超过六成,行业共识是有很强的“国产替代”机会。

在沈旺看来,眼科的“国产替代”跟其他赛道不太相似。眼科相对更缺的是填补空白的创新药物,尤其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想要以仿制药进入市场,通过价格打击国际对手的路径,并不是维眸生物的规划。

“我们面对国际公司,还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去开发一系列性价比高的药物。我们的产品逻辑是‘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肯定不是对标成熟药物。”沈旺说,“就像基因疗法一样,还是要做创新层面的替代。因为作为初创公司,不可能有很强的渠道销售能力,成熟药品的竞争主要还是销售能力。”

维眸生物在2021年初完成了3亿元的D轮融资,算是行业里未上市公司中,资金储备相对充裕的公司之一。但在沈旺看来,“资本寒冬”还是对公司有一定影响。

首先是融资变得困难,这使得维眸生物也要改变自己的节奏。“以前准备打算花挺多钱去建自己的工厂,现在可能就得把这个规划放慢。还有一些项目的临床时间要花两、三年才能得到结果,我们可能就得把它向后推。相对更偏重于短期内,比如半年就能拿到临床结果的项目。整体上看,对于市场还有被投资人认可结果的项目,我们会做得相对优先一点。”沈旺说。

近几年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迅猛发展,对维眸生物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开了几条相对偏C端的管线,之后能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这也是解决企业现金流的重要落地动作之一。眼科行业本来就兼具院内和消费端属性,像维眸生物这样的初创公司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C端产品上发力也在能力范围之内。

未来三年,对于沈旺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是新药获批和解决商业化落地的事情。维眸生物也有国际市场的规划,主要还是通过授权当地公司完成,“这也是初创公司必须要具备的能力,短期内,我们都无法搭建起一个成熟的销售团队。”沈旺说。

 作者:张昊、余诗琪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未来健康】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