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到来的个人养老金和“忙疯了”的公募

洪小棠2022-11-16 15:1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11月16日,距离个人养老金实施细则落地仅过去11天,首批经调整后的个人养老金公募产品便已经出炉,从政策落地到系统联调联测再到首批产品增设Y份额,速度之快,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忙疯了!”

而记者注意到,从首批入围的 40只个人养老金产品来看,产品业绩、规模及成立时间均差距较大。值得一提的是,40只产品成立以来业绩回报首尾相差较大,达到了67.14% 不过,养老FOF基金的成立时间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市场周期,此外,养老金产品由于风险定位不同亦造成权益配置比例和收益的差异。

对于个人养老金公募产品或将面临的问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应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风险偏好,做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收益与久期进一步适配,未来亦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充投资范围,加大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吸引力。

快速启航

11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个人养老金的参加流程、资金账户管理、机构与产品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同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随即多家基金公司便将早已准备好的制作精美的视频推送至投资者的手机中,开启了第一波宣传和投教抢占先机。

例如,华夏基金在当日发布了眼科医生陶勇作为养老唤醒官的投教视频,招商基金发布了“养老有‘招’,规划趁早”的投教视频,兴证全球基金举办了《投资·百岁人生》养老投资论坛……

除此之外,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各项具体细则也在紧锣密鼓的讨论和筹备中,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对记者透露,预计12月初能基本落实。

9日,易方达、华夏、广发、博时、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万家基金、浦银安盛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收到了来自中登公司、中国结算等“关于个人养老金基金行业平台验收测试结果”的通知。这也意味着,20余家公募机构同日通过了个人养老金基金行业平台验收测试,顺利通过销售、登记、清算等各个环节验收测试,成为首批通过测试的公募机构。

1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召开了2022年第二次会议,证监会相关人士会上对行业提出的养老金产品纳入范围、投资对象、投顾服务、估值标准等意见建议进行了回应,并表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和投资的相关准备工作已就绪,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和销售机构名录将于近期发布。

11日,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公司旗下的养老目标基金将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单独设立Y类基金份额,并对新增的Y类基金份额实施一定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优惠,多数产品的Y类基金份额的费率相比普通份额打五折。

全面备战

投教、系统测试、产品上新……一系列动作让部分公募机构人士表示,“忙疯了。”

沪上一家大型公募机构相关人士表示,这段时间产品部、IT部、运营部、投研部、合规部等多个部门都在加班加点,除了开会研究讨论,还要与监管、银行、第三方系统支持公司等对接,目前公司将养老业务的级别提前的,很多部门放下手头不紧急的事情优先处理个人养老金相关的工作。

北京一位公募机构IT部人士对记者透露,TA系统需要支持单独份额管理、专用交易账户以及销售机构名录管理等,还要满足产品信息报送、定期支付和定额赎回等功能,资金清算系统要实现个人养老金独有的业务流、资金流等来保障资金的闭环管理。所以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系统升级和联调联测工作,确实很忙。

南方基金也表示,我们也在验证测试完成后,等待最后与个人养老资金开户行、人社系统和中登系统进行线上真实资金的验证。当前阶段的侧重点在产品上报以及相关系统的全流程集成验证。

除了系统升级测试,在人员配置上也“砺戈秣马”。

博时基金透露,目前团队有10名投研人员,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从业年限都在10年以上。

据记者了解,广发基金目前养老目标基金相关的投资和研究支持人员超过70余名,核心投研人员平均从业年限超过9年。

银华基金专职FOF投资人员7人,覆盖了资产配置、股票市场、固定收益市场、量化等多个领域,还组建投顾团队,以个人养老金投资作为重要投顾场景。

除了已经配置的投研人员,多家公司亦在加紧招兵买马。

记者从某猎头人士处获悉,上海某头部基金公司正在招聘养老FOF基金经理,岗位要求需满足3+2FOF经验,且其中3年以上投资经验,能进入机构白名单。

尽管部分公募机构未入围首批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但从招聘信息可以看出机构正在积极布局,例如鹏扬基金正在招养老FOF基金经理,其要求同样需具有5年以上养老金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经验。

产品差异

根据公告,目前已有23家基金公司发布了增设Y份额的公告,并修改了基金合同和托管协议,分别是银华基金、嘉实基金、招商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建信基金、富国基金、天弘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万家基金、华安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博时基金、广发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大成基金、华商基金、中银基金、鹏华基金。

记者注意到,上述公司首批获批增设Y份额的公募基金均是养老目标基金。

一位大型公募机构相关人士透露,“每家可以上报2至3只产品,但首批阶段最多只能入围2只。发售时间还没有确定,待确定后另行公告。”

从首批入围的40只产品来看,基金类型上包含17只目标日期FOF和23只目标风险FOF。

从产品名称上看,在18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中,2030是3只、2035是5只、2040是4只、2043是1只、2045是2只、2050是3只。

而23只目标风险养老产品则以“稳健”与“平衡”居多,其中“稳健型”达18只,占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总数40只的45%。一般而言,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将目标风险养老FOF分为“积极型”、“增长型”、“平衡型”、“稳健性”和“保守型”,风险等级逐级递减。

记者注意到,从该40只养老产品来看,产品业绩、规模及成立时间均差距较大。

从成立时间来看,26只成立至今超过三年。其中成立时间最长的是2018年9月13日成立的华夏养老2040三年A,成立超四年。

此外,包括中欧预见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FOF)、万家聚优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FOF)、天弘永丰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混合(FOF)以及招商和惠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4只产品成立不足一年,时间最短的为2022年7月19日成立的中欧预见稳健养老一年持有A,成立不足4个月

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11月16日,有10只基金产品近3年来的累计回报超过20%,其中,华夏养老2045三年A收益率居首,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为48.39%。回报排名前五的养老产品中,华夏基金和嘉实基金各占2只,中欧基金一只,分别为嘉实养老2050五年、华夏养老2040三年、中欧预见养老2035三年、嘉实养老2030三年,三年累计回报均超30%。

而在成立不足三年的产品中,自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最高的为2019年11月5日成立的交银养老2035三年A,成立以来回报为22.94%;富国鑫旺均衡养老(FOF)A则以11.07%的成立回报次之。此外,包括鹏华长治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华安民享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招商和惠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天弘永丰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5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回报均为负,其中建信普泽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成立以来回报为-10.28%,垫底首批入围养老产品业绩排名。

就资产规模而言,不同产品之间相差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上述40只产品的规模合计超过394亿元,其中,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9只,在2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有19只,不足2亿元的有12只产品。

此外,头部基金公司有望率先抢占个人养老金公募产品的先机,根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在44家公司发行的符合条件的200余只养老FOF产品中(A/C分开计算),其中前三家集中度达到了41.4%,分别为交银施罗德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汇添富基金,养老产品规模分别达164.0亿元、96.4亿元和62.6亿元;前十家基金公司的集中度达76.5%。

待解问题

不过,在部分公募机构人士看来,在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奔逸绝尘道路上,依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养老业务总监认为,目前入围的个人养老金基金同质化较严重,应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风险偏好,做到负债端与资产端的收益与久期进一步适配。

其坦言,目前如果不允许养老金单个年份亏损,那么势必造成个人养老金基金在资产配置上必须进一步保守,也就是含权比例低。倘若如此,长期来看这类产品的回报均值就可能会远低于其他基金产品,那么在投资上的优势就没有发挥出来。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从养老金投资的长周期来看,事实上更加适合年轻人可以配置权益仓位高一些,而越接近退休逐步减少含权比例,参照海外养老金的配置也是如此。

此外,其认为,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者认知也需要进一步改变,“如果投资人不改变养老金产品每年都不能亏损的观念,养老金长期的回报率就不会很高,那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税收优惠了。”

富国鑫旺稳健养老、富国鑫旺均衡养老基金经理张子炎认为,从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而言,一方面,可以考虑扩充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范围,将公募REITs、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衍生品纳入,丰富投资标的,为大类资产配置提供更多工具;另一方面,优化目标日期基金转型后的相关安排,借鉴成熟经验将定期支付内嵌在养老目标日期转型后的产品中,给退休后的投资者提供稳定现金流”。

在运作模式上,张子炎表示,目前养老目标基金全部采用持有期的运作模式,相较于其他资管产品“定期开放结合持有期”的运作模式,可降低养老目标基金净值披露频率,由每日改为周度披露,既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产品的净值曲线,也能提升投资者的体验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资深记者
长期关注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大资管背景下的一切人与事。新闻线索请联系:hxt08242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