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5年争论及启示

立诚2023-01-07 09:30

 
 

编者按:2012年至今的十年时间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迈向新常态的换挡,国有、民营、外资三驾马车在经济的起伏中保持了增长的韧性,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并贡献了五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

在规模增长之外,十年时间中,民营企业在起伏的经济中发生了何种变化,遇到了何种问题,是否寻找到了前进之途,其脉络和解答或许就藏在庞杂、详实的数据和案例之中。

 

 
 

立诚/文 2018年至2021年期间,舆论场上出现了一些针对民营经济的言论,也在一定范围内引起了数次广泛的争论。

这些争论围绕民营经济的价值、民营企业家的价值和所有制中立等诸多问题展开,其中一些观点本不值一驳,但在当时的一些结构性张力下,依然带来了一些波澜。

此后,高层的数次表态抚平了波澜。

2022年12月16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会议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私营经济离场论”激起轩然大波

2018年1月14日,一篇题为《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的文章发表。

文章说:“共产主义就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实现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必然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是共产党人不能忘记的初心,也是共产党人必须牢记的使命。”该文章也指出,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一种倾向,“竭力淡化以至否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一时间‘不问所有,只问所用’的论调颇为流行。仿佛什么公有制、私有制都是无所谓的,无关紧要,只要能够发展经济就行了……这导致不要问姓社姓资,也就是不要问社会制度性质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导致经济学研究中一系列失误。”

到9月中旬,网上有一位自称“资深金融人士”的吴小平发表文章《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文章说:私营经济“是没有纪律的,没有深谋远虑的,是不足以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的。”因此,“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这篇文章的主旨,可以概括为私营经济离场论。

此文一经发表,立即在社交媒体上激起轩然大波。

201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踏踏实实把民营经济办得更好》,批评吴小平的“私营经济离场论”。文章指出,吴文的核心错误,是试图否定和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把各类企业谋求发展的美好愿望,与其自定义的所谓“国家意志”对立起来,并试图通过“更加集中”和“更加规模化”的“一大二公”的经济形态,取代非公有制经济。这无疑是逆改革开放的潮流而动,企图开历史倒车。文章说,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根本无从得出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卸磨杀驴”的荒谬结论。

2018年9月16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举办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暨50人论坛成立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说,现在发生了国进民退。这里的弊端是明显的,因为国企的效率比民企低一些。我们看到有一些国企开始往民企派领导,很可能就窒息了它原来的生命力。

“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8年夏秋之际,处于旋涡之中的民营企业家看着双方唇枪舌剑,心里着实紧张。不少民营企业家晕头转向,茫然不知所措。

就在这焦虑时刻,1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驳斥了“民营企业离场论”等一系列谬论,表达了党中央坚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立场。

习近平讲话内容分为三部分。

首先,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说,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国经济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他说,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对这些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其次,习近平谈到了当前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人把这些困难形容为遇到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习近平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国际环境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民营出口企业受到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扩张放缓,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波动、经济起伏、结构调整、制度变革给民企造成冲击;三是对民企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差距很大;四是民营企业的困难也有自身原因,如经营粗放,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不规范、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等等。

最后,习近平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六项措施: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挂钩;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比如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六是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

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引起民营企业家热烈反响。

从讲话第二天起,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万向集团首席执行官鲁伟鼎、商汤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汤晓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叶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等人的谈话。他们表示,总书记为民企加油鼓劲,我们听了以后倍感亲切。只要有各方面政策支持,有良好的经营环境,民营企业家一定能心无旁骛,搞好企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讲话之后,各部门、各地方干部也踊跃表态支持民营企业。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广东省长马兴瑞等人先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要协调各部门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民企进一步发展。

2019年1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工商银行总行视察,要求银行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是民众就业主渠道。他在银行讲话中提出,要把贷款余额的30%发放给小微企业,同时坏账比例不能超过2%。他说,这就要看你们的本事了。李克强的讲话引起员工热烈的笑声和掌声。

一个支持民企、为民企提供服务的热潮在全国涌动起来。

“所有制中立”的争议

2019年1月,9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旗帜》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把握两个中性原则》。

文章说,去年11月,习近平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各界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央行行长易纲提出“竞争中性”原则受到广泛关注。竞争中性原则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通行的概念,世界经合组织还为其制定了具体标准。我认为,这一概念可以延伸到“所有制中性”,即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一视同仁。

高尚全说,十八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高尚全说,这些表述,与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内涵并无二致。但为什么总是落实不好?其原因,一是思想认识问题,二是既得利益作怪。在思想认识方面,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个中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既得利益方面,两个中性原则会损害特权、垄断、门槛获得的利益。据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打破行政垄断。行政垄断的原因是权力过多介入微观经济,导致秩序混乱和腐败。要落实两个中性原则,必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以此作为突破口,各部门、各地方以及司法部门都行动起来,在政策环境、法律保障和要素供给方面补齐政策和法律短板,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稳定的环境。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是我们在国际贸易摩擦中克敌制胜的底气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说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是非常正确的。

高尚全文章中所说的央行负责人提出竞争中立原则,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10月14日举行的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说:“为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这是官方首次正式提出竞争中性原则。易纲讲话第二天,时任国资委发言人彭华岗说,国企改革的思路与竞争中性原则是一致的。中国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对因企业所有制不同而设置不同规则。

其实,国际上早就提出了竞争中立原则。1996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中最早提出了竞争中立的概念和政策。其含义是,政府以及政府办的企业不能凭借政治权力,获得优于私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非商业、非营利活动中则不适用这一原则。这个概念提出之后,很快被发达国家接受。2005年,OECD(经合组织)在《OECD国有企业指引》的文件中就体现出竞争中立原则。2009年到2012年,OECD连续发布多项关于竞争中立的工作报告和图书,其中有两本在中国翻译出版。这些文件确认的竞争中立原则包括8个标准:简化国有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厘清公共服务的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和补贴中性,政府采购中性等。从此,竞争中性成为OECD国家通行的技术规范,与意识形态无关。

如果吸纳易纲和高尚全的建议,无疑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比如,我国民营企业使用三分之一的市场资金,创造出三分之二的生产总值,说明民营企业使用资金的效率高。但是,国企背后有政府权力背书,这就容易扭曲贷款风险,导致银行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出现了“亲娘养的”和“后娘养的”的区别,结果是资金错配,效率低下。根本问题在哪里呢?是银行未能实行竞争中立原则。再比如,企业的生死原本是一件正常事情,但是,哪届地方政府也不愿意让一个国企在自己任内死掉,于是不惜成本使用银行资金输血挽救,结果是不少企业都成了僵尸企业。而民企呢?对不起,倒就倒了。贯彻竞争中立原则,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2019年3月26日,昆仑策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鼓吹所有制中立意欲何为?》的文章。

文章说,最近,一位曾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著名经济学家”鼓吹所有制中立,建议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此言一出,许多私营企业家齐声欢呼。我百思不得其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怎么一声所有制中立,这种区别就消失了呢?这不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吗?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共产主义的“产”是指生产资料,“共”就是公共占有。不讲公有制私有制,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共产主义。鼓吹所有制中立,再侈谈什么共产主义,就没人信了。

文章中说,主张所有制中立的人,是在所有制中立的幌子下,推行私有化。他们披着学术外衣,拐着弯说话,容易蒙骗人,值得警惕,必须批判。

尽管文章提出质疑,改革的吁求还是继续高涨。2019年5月11日,北京举办了“2019中国营商环境研讨会暨城市营商环境指数发布会”。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等官员和学者先后发表讲话,要求营商环境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透明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强调,当前迫切需要确立竞争中性原则的讲话引起热烈反响。他说,国内营商环境有了很多提升,但仍然有待改善,比如企业产权保护和民企准入存在障碍、限制或门槛。王一鸣说,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当前很迫切的一项任务,就是要确立竞争中性原则,使各类所有制主体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营、政府采购招标等方面,能够享受平等待遇。

王一鸣表示,这就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在市场准入上,对各类所有制主体给予平等待遇,包括过去一些难以准入的领域,像油气、电力、电信、铁路、金融、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等。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这些领域,给予民营企业更多机会使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为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降低门槛,扫清障碍,在法律保护方面一视同仁。我们还要加快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出台的政策法规,都要经过公平竞争的审查,不能对特定主体给予特定优惠。除了国家规定的国防之外,都要遵循竞争原则,我们应当努力推动这些改革,推动实现竞争中立。

民营资本是与非

2021年 8月29日,一些网站转发了一篇名为《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的文章。该文作者李光满在文章中表示:从蚂蚁上市叫停,到滴滴被查、整治娱乐圈,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经济领域、金融领域、文化领域、政治领域都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是以资本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变革。民营资本已经走到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这是一场政治变革。这次变革将荡涤一切尘埃,资本市场不再成为资本家一夜暴富的天堂,文化市场不再成为娘炮明星的天堂,新闻舆论不再成为崇拜西方的阵地。红色回归,英雄回归,血性回归。各类文艺工作者都要下基层,让普通劳动者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角。

李光满说,一场深刻的变革已经开始,不仅资本圈,不仅娱乐圈,不仅要摧枯拉朽,而且要刮骨疗伤,清扫屋子,让社会更加健康。

2021年9月2日,时任《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网上发表文章《宣扬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这是误判和误导》,对李光满提出批评。

胡锡进说,近日一篇文章宣称中国从经济领域、金融领域、文化领域到政治领域都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是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市场监管措施的曲解。这些监管措施是社会治理的完善,不是什么革命。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各项建设深得民心。至于一些领域出现了垄断和畸形发展等问题,能够及时调整解决。这篇文章用一种檄文口吻描述中国的变革,仿佛国家要告别改革开放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要进行某种秩序颠覆,要革命了,这是严重的误判和误导。我在各种公私场合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政治动向。

胡锡进的文章起到了一些平衡作用,但仍未解决人们的疑虑。

同年9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石家庄召开的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讲话说,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没有变,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改变!

2021年9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长篇评论员文章《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

文章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努力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平等使用资源、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同享发展机遇。包括实施外商投资法,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强化深圳和浦东的开放举措等等。

2021年9月18日,李克强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开放。他说,中国将成为继续吸引外资的沃土。民营经济是创造财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国家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

李光满文章引发的争论平息了。

(作者系大成企业特邀研究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