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注册制实施不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终点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在路上

胡艳明2023-03-18 19:3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3月18日,原中国银监会主席、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在亚太金融论坛上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注册制改革于2018年11月启动,采取了试点先行、先增量后存量、逐步推开的改革路径,先后在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试点。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中国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尚福林说,注册制改革遵循了市场规律,符合市场的发展阶段,经受住了市场检验。截止到2022年末,注册制试点上市公司数量、首发融资金额占到试点以来全市场一半以上,创业板近九成新上市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在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形成产业集聚;全面注册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尚福林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制度。总体看,注册制实施以来,各方面的反映积极正面,市场表现也相对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改革符合市场各方面的预期。同时,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涉及市场体系、制度建设、市场主体、监管能力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注册制实施不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终点,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始终在路上。”

对此,尚福林提出几方面建议:一是需要不断地健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资本市场让企业拥有了市场价格,并通过市场发现价值,实现资本筹集、兼并重组等目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卖方市场的特征明显,长期投资者发育不足,中介机构的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所谓的打新炒作,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发行价格与公司价值的背离,全面注册制度下改革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这样,不合理的定价就可能会导致破发,甚至于发行失败,这是正常的。定价环节没有被充分体现的价值差异,将会在上市之后得到市场的检验与纠正。市场数据统计,2022年注册制试点下271家公司上市,其中78家首日破发,破发率是28.8%。为此就要不断完善适应不同类型和企业的估值定价逻辑,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让市盈率回归理性,形成真正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让优质企业能够脱颖而出,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尚福林进一步解释称,上市公司上市以后破发,其实它检验的是一个公司自身的价值,还有就是中介机构的定价能力。那么通过市场去检验上市公司的价值到底怎么样,还检验了中介机构的定价能力怎么样,然后形成一种正向的淘汰机制,会使这个市场在价值发现上更理性、更科学。这样促使我们资本市场能够更健康的发展,也使更好的这些企业能够发行上市,促进健康发展。

二是需要更好的支持科技创新,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枢纽作用,是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资本市场由于其风险补偿方式、风险承受能力与银行的信贷融资不同,在高新技术关键领域创新活动中具有优势,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利于高成长高新技术,以及具备足够研发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获得上市融资机会,应当鼓励壮大创新资本总量,激发风险资本活力,打通金融资源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进一步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三是需要进一步压实各方面的责任。注册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责任,把核准制下的监管部门把关作用内化为中介机构的主动行为。一方面,中介机构核查验证和专业把关的责任更大,发行人的市场表现也将反映出机构的定价能力,各类证券服务机构要各司其职,构建以信息披露和市场化定价为基础的中介机构体系,增强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精准性。另一方面,保证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是注册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发行人方面,全面注册制放宽了财务方面的指标要求,而信息披露要求则更为严格,只有真实披露信息,投资者才有可能做出价值判断和投资选择。为此要增加发行人和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主动接受公众监督。

四是需要培育合格机构投资者。注册制取消了新股发行价格的限制,将增加投资者打新的风险,考验投资者的投研能力。我国资本市场整体上还是一个散户市场,中小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独立识别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比较弱,这也是造成市场波动比较大,换手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等机制,培育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机构合格投资者和中长期资金。

五是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说过,正是由于商业信用的发展才催生了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发展,所以当前资本市场正在推进的很多基础性制度都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持。前期,由于商业信用培育的缺位,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根治。特别是上市公司失信行为,不但造成了投资者利益受损,更动摇了市场的诚信基础,损害了市场信心,最终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为此,要依法依规对资本市场造假,以及对交易环节中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加大处罚力度,严加惩处,不断夯实信用基础,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不做假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