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口增长,因为有16元的川菜馆

宋馥李2023-04-14 17:05

宋馥李/文 在成都出差,急匆匆赶回宾馆时,被街边一家川菜小店吸引,老板娘热情招揽食客:16元自助,好吃不贵。

小店是最普通的街边门面房,一个开间,七八张桌子,菜已炒好自己盛:两荤两素16元,一荤两素14元,素菜吃完可以再添,此外,米饭、粥、汤,甚至还有可乐,都是无限畅饮。

价格很实惠,味道却不差,菜品少了精致,却都真材实料。我一边吃着,一边观察着的踱进店里的人,有穿着工服的工人、有年岁大的中年人,更多则是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的样子,应该都是附近上班族。

成都这样的自助小店不少,甚至在繁华所在的春熙路也有一家,食客常常要排队,这大概是烟火成都的另一个佐证。

这样的餐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有如此低廉价位的,也势必在城郊结合部或城中村,不大可能在城市商圈立足。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可以品咂出另一番味道:成都的街头,真的是一个五味俱全、业态丰富的生活场景,“少不入川”的说辞早已过时了,年轻人奔的就是这份“闲适”。

成都很受欢迎,从二手房交易数据可见一斑。国信房地产信息网数据显示, 3月成都二手房成交面积逼近300万平方米,环比上涨49.80%,同比上涨108.28%。3月成都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为24459套,同比增长111%,环比增长35.89%。

成都二手房市场火爆,除了交易流程简化、交易门槛下降激发了市场置换需求之外,新市民安家需求也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成都市统计局3月2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人口增量整体降档换速的背景下,成都依旧增加了7.6万人。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逼近北京。

关于成都人口逼近北京的分析已经很多了,林林总总的理由都成立。我只想提两点:

首先,虽然中国的人口增长态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向大都市集聚的总体趋势未变,在各省都在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省会的时候,省会人口增长是必然的,这在东北和西北等诸多人口流出省份也是如此。

其次,在向省会和大城市集聚之中,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了更多选择,范围不止是本省省会,他们除了因为上学、工作等因素之外,很多外在的偶然因素——为了谈一场恋爱、为了一个好哥们,甚至纯粹只是喜欢,就选择了一个城市来定居。

这种对城市的选择权,在我们这一代人或更上一代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向往的“诗意的栖居”,不过是说说而已。

那么好了,当年轻人奔赴一个城市,他们所面临的生活成本是第一位的。回到餐馆这个话题,一座城市能让诸多价廉物美的餐食小店生存下来,也就为这些刚刚开启生活和事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友好的接口。

我们或许可以用“年轻人友好性”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这个友好性,可以拆解为衣、食、住、行、游、文娱等,或者就是一个高端的词:宜居。

每一项生活接口背后,都是市场选择和人的用脚投票。成都日渐增长的名气,并没有逼退那些小店,而撑起这些小店的又是一批来成都找机会的人。

最近参加了某一线城市的一个餐饮行业的座谈会,很多知名的餐饮连锁品牌反映了不少真问题。餐饮行业发展水平,最能反映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能否让餐馆安心做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所有的管理部门——工商税务社保卫生住建环保消防……都能管到餐馆,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有明确的治理指向,但落实到餐馆经营上,则是老板们疲于应付各条线上的指令。

当餐馆生存艰难,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必然是不友好的一个环境,吃得贵,吃不好,还怎么在一个城市生活下去呢?

能让16元的自助川菜馆生存下来,就是成都对年轻人友好的表征,和这些餐馆一样,如果一座城市提供成本低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活环境,年轻的面孔会不请自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