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人民币国际化进阶了吗

社论2023-04-29 10:42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据彭博行业研究与路透社日前的数据分析,今年3月份人民币在中国所有跨境交易 (涵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中的使用率约为48%,而美元份额由一个月前的48.6%降至46.7%。

官方数据也可印证。国务院新闻办4月2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曾透露,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占比不断上升,2022年接近50%,今年一季度占比进一步提升。

要知道,人民币2010年此项占比几乎为零,当时美元占比高达83%。13年后,跨境支付中人民币反超美元。如果考虑到3月下旬的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相继宣布推动以本币或人民币结算,起步于2009年7月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2023年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一些市场人士视之为 “去美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上台阶的一步。

毋庸置疑,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卓有成效。此前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曾表示,经历十多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的功能全面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也有较大提升。

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跨境支付是不错的推动入口,因为它恰好是美元作为硬通货的一个相对短板(支付工具),是够得着的抓手。近年来,从亚洲到中东再到拉美,多国都试图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加强本币结算。这些国家要么创新跨境支付结算机制,要么签署双边货币协议,要么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等,目的都在于减少使用美元。中国也正在发力增强人民币在贸易和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截至目前,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使用率超过美元,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或者说,这还算不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一方面,应该承认,即使仅仅从国际支付角度看,美元仍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美元在国际支付中12个月平均份额为41.3%,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则分别为35.7%、6.5%、2.8%和2.3%。

另一方面,经常账户之外,跨境交易还包括资本账户。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近年来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占比上升主要来自于跨境资本流动,资本项下又主要来自跨境组合投资,后者主要反映了我国双向金融开放安排的结果。特别是根据有关规定,互联互通机制下的跨境资金往来均要求以人民币进出。他认为,不宜因跨境人民币结算低估汇率波动风险。

数据也在提示这点。在美元指数弱化,一季度经济数据亮眼,出口超预期等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依然贬至6.9左右。理论上,汇率的强与弱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但现阶段看并非如此。这意味着当下人民币可能正承受国际资本频繁流动的考验。

人民币国际化是确保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顶层设计和市场驱动的复杂系统工程。若干年后,如果在“支付、计价、储备”等考量维度上,人民币超过英镑与日元,成长为仅次于美元与欧元的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这有赖于政策推动,更取决于市场选择。当下而论,在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和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仍需要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尽早实现人民币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使之早日成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避险货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