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变奏曲专题】银行理财:稳健型受追捧

胡艳明2023-05-06 09:0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4月中旬,于女士在手机银行APP上选购了一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在3.15%-3.35%,封闭277天。这已经是她能找到的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理财了。

5月初,在北京海淀区某股份行营业厅在给客户讲解投资的李经理,感受到现在稳健收益产品越来越成为客户追抢的对象。

不过,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团队测算,截至2023年3月底,银行理财规模下滑至24.75万亿元,月度环比降幅达到了5.61%。明明同时判断,理财下半年规模预计将恢复到2022年中29万亿以上的水平。

追求稳健

近期,不少投资者向李经理询问,大额存单何时才有额度,有何风险小的产品可以关注?李经理告诉记者,“因为去年那波亏的比较多,所以导致现在大家对稳健类型的理财比较感兴趣。”

例如,某股份行推出一款预期年化收益3%左右的一款理财,虽然还未到截止日期,但是一上线就被抢光了。李经理回忆,像这种类型的稳健理财产品,去年7月份左右,他曾经给投资者介绍过,但很多人都不感兴趣。“现在,只要出来额度就被抢光了,很多贵宾客户都优先考虑这些稳健理财。”

于女士也是挑挑拣拣才选中一款风险等级为R2,预期收益率也比较理想的产品。五一假期,她询问小区周围的银行客户经理,节假日是否有营销活动,客户经理摇摇头回复称,“利率下降趋势下,现在很难有给予优惠利率的理财了。”

有北京地区银行客户经理认为,理财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产品的预期收益不是特别高,尤其现在净值化管理后,让投资者承担了损失本金的风险,这一点和基金产品有点像。但是基金产品至少给到投资者的预期回报可能会更高一些,比如说行情好的时候收益可能到10%,当然亏也有可能亏10%,但理财只有3%左右的收益,还可能亏损本金,这让很多投资者都接受不了。

一直以来,在各种投资产品中,银行理财给投资者的印象相对来说是稳健型的。自从2022年底跌破净值风波出现以后,李经理在与客户沟通时建议关注最低风险的银行理财,或者高风险的基金,没有必要选择中间收益的产品。

回顾一季度,民生证券分析师谭逸鸣表示,全市场理财存续规模逐步呈现企稳,4月以来有所回升。分运作模式看,存续产品以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为主,但其规模总体收缩,封闭式产品规模持续增加;分机构类型看,存续产品仍以股份行理财子产品为主,其次是国有行理财子;分投资性质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仍占主导,其次是现金管理型产品。

新发情况来看,谭逸鸣分析,为稳定负债端,摊余和混合估值产品成为理财机构新发力点,对应看到2月以来理财发行放量,特别是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发行形成明显支撑。而3月以来,封闭式理财产品放量发行的趋势均有所放缓,而定开式产品新发回暖幅度也有限,一定程度反映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下滑,其吸引力在降低,发行动能也有所减弱。

持续收缩的规模

经历了2022年底的银行理财“赎回潮”,2022年银行理财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市场规模27.65万亿元,同比下降4.66%。相比之下,近几年公募基金发展迅猛,市场规模与银行理财的差距只有1.62万亿元。

但下滑趋势似乎并未收敛,据中信证券明明团队测算,截至3月底,银行理财规模下滑至24.75万亿元,月度环比降幅达到了5.61%。而银行理财破净率在3月底已经降至3.29%,基本恢复到了赎回潮之前水平。

对应从新发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来看,据民生证券研究报告统计,2023年以来,在摊余成本法产品放量和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新发理财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总体降低,4月新发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降幅更为明显,其中,农商行、1个月以内的短期限产品以及权益类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降幅更大。

于女士依然还在比较积极地关注有哪些投资产品,平时也跟理财经理咨询产品是否值得投资。在她看来,市场不好的时候也是锻炼理财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她的很多朋友都已经选择了“躺平”。

浙江的王女士今年刚刚迈过30岁,日常工作忙碌,她告诉记者,对于理财既没时间又没精力,前几年买过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基金定投,但现在手里还有在亏损的基金,所以选择了不折腾。

她曾问过银行经理,了解到现在很多利息稍微高点的大额存单或者定期存款都要提前预约、抢额度,于是她知难而退,现在基本都把钱存在工资卡上。

“整体的投资其实是一个反人性的操作,大家都在买的时候你该卖,大家都在卖的时候你该买。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说实话我自己都不可能做到。但可以坚定的一点是,市场不可能一直跌下去。”李经理说。

对于不同的投资产品、投资风格,李经理说,他在给投资者建议时,更多的是看投资者处在什么阶段。相对来说,25岁~35岁属于财富播种阶段,强制给自己存钱;35岁到45岁之间一般是财富积累阶段,很多投资者能承受更高的风险,同时也意愿博取更高收益;对于超过45岁~50岁的客户,更多的建议是以财富保值为主。

为何银行理财规模出现大幅下滑?明明认为,一方面,可能是赎回潮的余波未平,部分封闭和定开式理财产品到期遭到赎回,但我们认为此点并非主导因素。3月银行理财规模下滑最主要的因素是季节性因素,季度末银行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尤其是国有大行信贷投放较多,季末对存款的需求更强,造成了大量的理财资金回流表内。其中银行理财是主要的调节项。根据我们测算,3月理财收缩规模中超过72%为现金理财,也从侧面验证了压力主要来自季节性因素。此外,现金理财全面整改之后收益率下滑严重,相对货基的优势不断收敛,可能也是现金理财规模下滑的原因之一。

何时重回增长区间?

面对规模下降,银行理财何时能“收复失地”?谭逸鸣注意到,3月以来,无论是新发产品总量,还是封闭式理财产品,其放量发行的趋势均有所放缓,而定开式产品新发回暖幅度也有限。这背后一定程度反映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下滑,其吸引力在降低,导致发行动能也有所减弱,包括此前贡献较大的摊余成本法和混合类估值产品,并且经历过上一波赎回潮后,理财渠道端的考虑或也有所变化。

李经理推算,假设去年10月1日左右买入,到今年元旦选择赎回,可能差不多有2%的本金亏损。但是如果一直没赎回,到今年3月份左右,差不多本金已经回来了,理财产品从3月份开始慢慢挣收益。

从银行理财投资的主要领域——债券市场表现来看,明明认为,2022年末债市的超调也造成了债市配置价值凸显,在资产荒及经济强现实、弱预期的逻辑之下,债市迎来一波小牛市,信用利差大幅收窄。其中,保险和农商行开年的配置力量功不可没,两者一季度净买入规模分别达到了5488亿元和14764亿元。在债市全面回暖之下,理财破净率大幅修复,3月底破净率达到3.29%,4月23日更是降低至2.12%,完全恢复到了赎回潮之前的水平。

为留住客户,各理财机构也开始推出“留客神器”,在估值方法的维度上做布局,摊余成本法和混合估值产品成为理财机构新发力点。“其实从去年12月份以后,大部分理财都已经慢慢回到一个正常状态。去年那个环境太极端了,多少年都没见过这种股债双杀,基本上行业对于市场的判断——要不然股市好,要不然债券市场特别好,去年股、债市场表现都不好。”李经理说。

“理财下半年规模预计将恢复到2022年中的水平。”明明判断。其原因是,2022年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回流消费的规模预计相对有限,而地产销售也难以放量,对储蓄的分流作用较小,超额储蓄回流至银行理财的概率最大。此前从银行理财回流到表内的存款,约78%以上为活期或期限在1年以下的定期,回流至理财不存在阻碍。同时伴随下半年理财冲量节奏发力的惯例,预计其整体规模有望恢复至2022年中29万亿以上的水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