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 8月19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关于新冠病毒EG.5变异株相关科普问答》,新冠病毒新毒株EG.5在全国的占比已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
EG.5毒株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3种“关注变异株”之一,已在全球至少52个国家或地区被监测发现。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教授孙亚民对经济观察网表示,EG.5是奥密克戎XBB.1.9.2的亚分支,相比于XBB.1.9.2,EG.5病毒特性变化不大,只是多了3个氨基酸突变,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了一些。
“EG.5已经进一步进化形成EG.5.1与EG.5.2 两个亚分支,目前EG.5.1在中国占比接近50%,是第一大流行变异株。”孙亚民说。
在EG.5毒株流行背景下,已有人群出现“三阳”。一位近期“三阳”的北京市民告诉经济观察网,她第一次感染新冠是在2022年12月初,第二次感染在今年6月初,8月上旬第三次感染,每次感染都经过了新冠抗原测试确认。
“第三次感染的症状是,发烧了1天,头疼了3天左右,咳嗽持续了1周半。”这位市民说,因过敏性皮肤在慢性发作期,一直未敢接种新冠疫苗。与前两次感染相比,她这次的味觉没有受到影响,发烧时间短了,不过,咳嗽时长差不多,同时新增了头疼、焦虑、血压变高症状。
据她观察,第三次感染的传染范围较小,仅传染给了一位家人,其他家人、同事及朋友均未发现被感染的症状。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8月16日发布的疫情周报显示,2023年第32周(8月7日-13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0种8287例,呼吸道传染病占报告数的72.7%,其中新冠病毒感染是报告病例数居第一位的病种。相比于前两周,北京市法定传染病病例数与呼吸道传染占比均呈上升趋势。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EG.5的流行会在最近形成夏季小高峰,相比于5月,这次感染规模或更大一些。
他表示,新冠病毒感染的夏季小高峰现象不是孤例。4000万人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7天平均抽检阳性率历史变化图显示,自2020年以来,每年夏季都会在7月后出现仅次于冬季的抽检阳性率波峰。
世卫组织认为,当前流行的EG.5变异株显示出传播能力增强的特点,但尚未发现致病力明显变化的证据,目前没有该毒株导致疾病严重程度增加的报道。
国家疾控局认为,我国今年4-6月份经历了奥密克戎XBB系列变异株的流行,已建立的人群免疫力对同属于奥密克戎XBB亚分支的EG.5变异株仍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近期,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疫情对各地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
国家疾控局建议,公众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