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聚焦青少年抑郁症

田进2023-10-22 18:4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调查共计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占比39.97%。”

10月21日,在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发布了上述《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在10月21日—22日的论坛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起因以及应该如何在教育中减轻学生压力成为多位嘉宾演讲中的关键词。

调查报告还显示,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共占比29.36%。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占比为34.83%,33.71%,31.46%。

近年来,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不容乐观。《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

论坛上,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指出,非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学生厌学是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追根溯源,刘长铭表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例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教方法不当、家长强势、家庭生活氛围异常过度关注考分,缺少理解。从学校角度来看,被忽视或被霸凌、师生,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受挫,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缺少“社会性学习活动” 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三年,《少年发声》作者陈瑜访谈了全国近100位青少年。陈瑜发现,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处于中段,还是成绩优秀的孩子都不开心。并且,以前的孩子可能初二以上才会出现厌学状况,但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厌学,这种情绪甚至出现在一、二年级孩子中。“因为这些孩子可能在幼儿园就已经抢跑了,神经绷得很紧,那厌学就发生得更早。”

为了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政策层面也从多方面出发。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表示,从源头上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地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是一个非做不可的基本方向,而且一抓就灵。

在具体的举措上,杨东平提出,做减法教育还有一个方向是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全科教师模式不仅是减少教师人数,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使老师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对新的学科消除陌生感。在一些东亚国家以及西方国家,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都是全科教师。

除此之外,杨东平提出的另一个减负建议是,适时地取消中考,通过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来实现这个目标。此目标实际上在东亚国家也都大致实现。比如,日本中小学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完全一视同仁。2016年,韩国全面实施初中自由学年制。

除了在学业上减负,政策层面也在直接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论坛上,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谈到,要把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和做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症下药,不能是大人得病,孩子吃药。社会得病,个体吃药。

王旭明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教育问题、犯罪学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等,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心理病来治。

为此,王旭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小学不宜专门开设心理课,要将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第二,中小学尤其是师风师德建设和专业水准都不够的学校,不要开展大面积的心理健康普测和通过简单的答卷做简单的判断;第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做简单的判断,这只是在研究时使用的词语,对学生要特别保护。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