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两处圣地

杜欣欣2023-12-04 17:41

杜欣欣/文

八天的以色列之行结束了。我们从耶路撒冷出发前往约旦。约旦与以色列有三个关口,这关口以色列称为Allen-by,而约旦那边是侯赛因国王桥,距离耶路撒冷不过1小时车程。

在中东,约旦算是对以色列最友好的国家了。不仅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最早,在最紧张的时候,政府之间也有沟通,但从以色列进入约旦的麻烦时有所闻。我担心入关遇到麻烦,因此在填表时几次核对界桥的名字。没想到约旦海关并未仔细核查入关表,重点是每人缴200以色列谢克尔(相当50美元)的入境费。

我们的约旦导游名叫瓦利德。他瘦瘦黑黑,留着阿拉伯男人常见的络腮胡。一接触,我就能感受到其个性和谈话方式与以色列导游伊萨克完全不同。伊萨克热情奔放,解说很有激情,他的立场鲜明,很为以色列特别自豪,对阿拉伯人的评论基本是负面的。瓦利德内敛,讲解精确,没废话,对自己的国家也没表现出自豪,他几乎不提以色列,若必须提起,他也总是会压低声音。

离开边界后,很快就到了耶稣受洗地伯大尼(Bethany)。此地的阿拉伯语地名是“Al-Maghtas”,英语正式名称是“BethanyBeyondtheJordan”(约旦河外的伯大尼)。因为与以色列只隔着一条很窄的约旦河,驶入伯大尼国家公园后,持枪穿制服的警员上车检查,据说是检查有无非法入境的以色列人。

我们走上一条小路,时见涓涓细流。约旦位于古代约旦裂谷边缘。10万年前,整个约旦河谷都被淹没在红海的碧波之下。大海消退之后,留下了两片延伸至内陆的水域——加利利海(约旦称之为太巴列湖)和死海。这片区域位于约旦河东岸,死海以北十多公里处。

不久,我们就来到溪水与约旦河汇合处。几座简陋的木棚,联合国文化保护铭牌,教皇与约旦国王在此地的油画,可惜此地溪水几近干涸。再沿着小路走到约旦河边,遇到一大群学生,他们笑闹着,好像是在郊游。一问,才知来自美国杨百翰大学,来圣地访学四个月。风中,约旦的红绿白黑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圣经的文本来自口口相传,它有超过40个作者,写了1500年,因此耶稣受洗的确切地点一直存在争议。多年来,约旦河边的受洗地也一直在迁移。几天前,我们到访了以色列的亚德尼特(Yarden-it),那里也是一处传统的基督教受洗地。亚德尼特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以色列当作产业来管理,其地点接近加利利海河出口处,吸引了大批朝圣沐浴者。我在那里时,就见河中有两队基督徒正在受洗。伯大尼被认定是受洗遗址也就几年前的事,此时河中受洗者寥寥。

圣经要求基督徒必须受洗,这一入教仪式象征着洗涤原罪和成为有信仰的新人。水在各种宗教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如从恒河那样的圣河,小到佛教徒供奉的那一碗清水。但来到约旦河畔之前,我不知道无罪的耶稣在这条河里受过洗。根据圣经,无罪的耶稣之受洗,是为了公开宣示他全心全意服从他的上帝,并愿意承担上帝赋予的责任。那么谁有资格给耶稣施洗呢?圣经记载,是耶稣的表兄约翰,后世称其为施洗者约翰。与罗马时代犹太历史的其他重要事件类似,最早提到约翰也是犹太历史学者约瑟夫斯(Josephus)。看起来约翰是耿直之人,他因抨击当时的希律王安提帕斯伤风败俗而被杀害。据说安提帕斯的继女莎乐美善舞。一次宴会上,莎乐美舞罢,安提帕斯问她要什么赏赐,她要求砍下约翰的头。后来,置放约翰头颅的盘子被赋予了宗教含义,而莎乐美则成为文学艺术不衰的主题。

天低云暗,大漠昏黄。沿途小路搭起天棚,晴天此地一定是骄阳似火,炎热难当。约旦的面积不足9万平方千米,比重庆稍大一点,但其4/5的国土都是沙漠和戈壁。这一带位于阿拉伯高原,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针叶灌木、芦草靠着那条几近干涸的小溪、靠着岩石洼冢中残留的水,长出一团团绿色。离开约旦河后,我所见的第一片绿色区域就是尼波山。

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尼波山高700米,距离耶路撒冷20公里。在古代,尼波山周边直到死海都属于摩押王国(MoabKingdom)。相传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之前,神在摩押地与之续约。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曾登上尼波山,因此人们相信尼波山就是摩西的最后停留之地。尼波山、伯大尼,犹太教圣地、基督教圣地,在几十公里的距离内,时间的跨度竟超过了千年。

我们循着山路上去,沿途可见草地和骆驼群。到了山顶,只见一扇巨大的罗马顶门圆石伫立。东边山坡面对着摩西山谷,坡上可见超过一人高的树木。树下,青草茂盛,罂粟花火红。走到北面,向西北望去,我几乎能看到横跨约旦河谷的西岸全景:杰里科(又称耶利哥)、死海、耶路撒冷和伯利恒。相传摩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是站在这里望向那片“应许之地”。人们在此还可以看到23年前约翰保罗二世手植的一株橄榄树。

根据圣经旧约,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了12个孩子。据说这12个孩子就是后来以色列12个部落的祖先。12个孩子中最小的约瑟不仅受父亲偏爱,而且爱显摆,哥哥们因嫉生恨。他们谋害不成,遂将约瑟卖为奴隶。后来以色列人遭遇旱灾,逃难去埃及。没想到遇到约瑟,更没想到约瑟当上了法老的宰相。约瑟非但不记仇,还将所有的家人接到埃及享福。约瑟去世后,犹太人的好日子也到了头。他们成为法老的奴隶,后来法老甚至不许犹太人繁衍后代,于是就有了摩西的故事。摩西出生后就被装在篮子里,放在尼罗河上漂流。后被法老女儿发现并收养,公主给婴儿取名“摩西”,即从水中而来之意。摩西在宫中长大后,娶妻过着小康日子。此时犹太人为奴已400年,他们一直在祈求上帝的解救。一日,摩西突然受到上帝感召。上帝要他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回到他们的应许之地。

按照旧约的记载,那出埃及的故事最离奇是怎样对付法老的阻碍。第一个离奇,是上帝降十灾给法老,其中最可笑的是天降青蛙,最厉害的是让埃及的头生男性(无论人畜)全部死亡。在那大灾之际,上帝告诉犹太人将羊血涂在门上躲灾,犹太人的逾越节也由此而来。另一离奇,是摩西以上帝之杖划开红海,带领族人走过红海,随即又让海水淹没法老的追兵。尽管躲过了法老的追捕,但沿途之艰苦曾经让摩西的追随者动摇,“既然这么苦,何不回埃及为奴。”后来摩西去西奈山见上帝,立下十诫。但戒律并未能约束众愚,愚行之一是尊金牛为神,那金牛后来成为西方拜金的象征。

摩西带领的犹太人经历种种曲折,被上帝多次惩罚。可是摩西并未到达应许之地,他在摩押地往生。关于摩西为什么至死不能到达迦南,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他在西奈山提出要看上帝的脸。上帝满足了他的要求,并回答摩西有关自己称谓之问:“我就是我。你要这样对以色列人说,我差我自己到你们这里来。”这个神的称呼在《出埃及记》里是“Yahweh”,读音类似“亚伟”,后世基督教变音为“耶和华”。总之,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出埃及的故事也是犹太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犹太教不仅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础,而且影响了世俗生活,譬如周日那天不工作。出埃及的故事,也是西方艺术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我有幸见过米开朗基罗最重要的宗教历史主题雕塑,那便是佛罗伦萨的《大卫》、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内的《哀痛》和罗马皮德洛教堂中的《摩西》。

摩西逝于摩押地后,犹太人在约书亚的带领下,跨过约旦河,最终到达迦南。但灾难并未离犹太人而去。在经历了犹太三王繁荣时代之后,犹太人又沦为巴比伦的囚徒,再被罗马人屠杀驱赶,数次流散,数次回归。罗马哈德良皇帝后,应许之地不仅再无犹太人,而且地名“迦南”也被改名为“巴勒斯坦”。

公元前14世纪,也就是摩西生活的年代,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曾是埃及人、赫提人、米坦尼人、亚述人等古国的势力范围。埃及人称这片土地为“迦南”,希腊语称之为“腓尼基”,两个词都是紫色的意思。据说,以前加沙和黎巴嫩海岸有一种岩蜗牛,它的壳压碎后可获得紫色的粉末。《出埃及记》中也提到,紫色的布料是迦南知名的出口商品。上下数千年,有多少文明古国消亡?亚述、巴比伦、腓尼基……如今那些文明古国的后代又有多少还能作为独立的族群存在?然而,流散各国千年之后,犹太人还能在迦南地重聚。且不论是非,我不能不佩服犹太人的生命力,不能不感叹他们保持信仰和传统的力量。

虽然摩西的墓地成谜,但自公元3世纪,尼波山就开始吸引朝圣客。那些朝圣客在山洞里歇息,饮摩西泉之水。公元4世纪,这里建了摩西的纪念教堂,但于7世纪末毁于地震。现在的教堂是1933年法国人来此考古发掘出来后重建的。除此之外,尼波山周围曾经建有若干教堂和修道院,虽然其中大多数已不复存在,但出土的马赛克镶嵌图都在此地展出。这里的马塞克拼图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保存得非常完整,图案的主题除了几何图案,以几何图案镶边的人物、珍禽异兽,还表现农耕畜牧。这些马赛克镶嵌画曾铺在拜占庭时代的教堂地板和墙壁上,类似现代人的地毯和挂毯。

尼波山以及附近的马达巴(Mada-ba)市都以拜占庭马赛克而闻名于世,这些马赛克不仅装饰早期的基督教教堂和修道院,还有澡堂和民居。在马达巴的圣乔治教堂里,我们看到了马赛克镶嵌的圣经地图。这副地图制作于公元6世纪,大概是艺术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理地板。这地图不仅描绘了从黎巴嫩到尼罗河三角洲,从地中海到东部沙漠的广大区域,而且非常细致。那上面有死海和约旦河中的渔船,连接约旦河两岸的桥梁,还有为棕榈所环绕的杰里科和伯利恒。图中最详尽的当属耶路撒冷:大马士革门、狮门、金门、锡安门、圣墓教堂……甚至基督教礼仪,这座地图所有景观都标有希腊语的解释,朝向为东而非北。除了装饰之外,也可能有助于朝圣客定位方向。

公元7世纪初期,马达巴被穆斯林征服。因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圣经地图上的人物都被挖去。后来圣乔治教堂为地震所毁。在后来的1000年中,它完全被废弃。1884年,一个东正教社区来此居住,根据奥斯曼帝国的法律,基督教的教堂只能建于老教堂之上。在建设圣乔治教堂时,人们发现了这幅圣地地图。但那时的人并不在乎这幅古地图,任其被火烧水淹。直到1964年,德国人来此考古发掘,才全部发掘出来并认真加以保护。考古结果表明,地图原来的尺寸为21×7米,用了超过200万个马赛克镶嵌而成。但出土保护起来后的尺寸只有16×5米,还能看到的部分有耶路撒冷、伯利恒、希伯伦、死海、约旦河以及西部的尼罗河三角洲。

据剑桥建筑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制作马赛克的技艺就已成熟,罗马帝国时代更加兴盛。地中海的很多城市都有不同历史年代的马赛克艺术品,宗教的、世俗的、洞穴里、教堂中、澡堂、妓院、犹太风格、伊斯兰风格、伊朗拜火教风格……马赛克的历史就能写出好多本书。

看过古老的马赛克地图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马赛克工厂。一位白胡子的设计师为我们讲解,小学徒和女工手握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夹住一粒马赛克,镶嵌在勾勒好的图上。这幅画是一株圆润的树,枝叶繁茂,花果鲜明。我大致数了一下,上面有十多种天然的颜色,绿色、红色、赭色、明黄等,约旦最知名的景点佩特拉,国花鸢尾都是镶嵌画的流行主题。

约旦是唯一庆祝圣诞节的穆斯林国家,马赛克艺术品也有类似主题。这里一只马赛克茶杯标价40美元,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购买这些马赛克艺术品,但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马达巴的手工马赛克工厂一直由约旦王后推进。

在驶往万豪酒店的路上,沿途很多楼房都未完工。在埃及和突尼斯,我也见过此类房屋。这些未完工的楼房是为儿子们结婚准备的,一个儿子成家,父母往往在自己的住房上加盖一层。一栋三层的楼房,可能有父母兄弟三四家同住。瓦利德说,他家有兄弟姊妹七个。他家的三层楼都已住满。他还说:“幸亏兄弟姐妹多,我又是最小的,可以搬出去住了。”这在极为重视家庭价值的约旦不多见。

现在是斋月,但瓦利德与我们一起用餐,他自嘲不是好穆斯林,还说斋月里最好不要七点以前去餐馆,因为斋戒,那时餐馆服务员最没精神。我们和瓦利德熟悉起来,得知他有两个女儿,妻子是牙医。他的母亲来自车臣,父亲是阿拉伯人。瓦利德说,在西方不能问对方工资,也不问女士年龄,但约旦没有这些顾忌,只是人们相互最好不要问的是:“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呢?”他答:“因为很多人都是逃难来到这里,每个人都有很多伤痛,不愿回忆。”“要想知道对方来自何处,可以看他的头巾颜色。阿拉伯人戴的是红白色,车臣是绿色,亚美尼亚人则是蓝色……约旦国小,却生活着多个种族,就像一幅马赛克拼图。”

(记于2023年3月31日。作者主要作品《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此一去万水千山》;近著《安第斯山脉随笔》,湖南科技出版社)